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源于先秦时期的神仙观念是多种思想因素交汇的结果,而在战国时期神仙信仰实践的发生则表示了神仙信仰的正式形成。本篇论文的重点问题是研究先秦时期神仙信仰的形成,在论文开篇主要探讨信仰的构成与发展逻辑,构成信仰的三大结构要素是:信仰主体、信仰对象、信仰实践,三者缺一不可。在信仰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两种信仰形式:一是认识对象与信仰对象重合的信仰形式,神的信仰属于这一类;二是由具体观念发展至概念,并且信仰对象和信仰主体可以进行转化的信仰形式,神仙信仰便是属于这一类。在明确信仰构成要素的基础上,第二章节主要对神仙信仰中神、仙二字从字义和内涵两方面进行梳理,春秋时期以“帝(天)”信仰为首构成神的信仰体系,进入战国时期“天”的信仰权威破裂,各地区呈现地域分明的信仰状态,而“神”字发展到战国时期所表达的字义有:一、继续表示所信仰的神灵;二、表示人的精神;三、表示人死后魂的状态(魂气盛者为神);四、表示人可以达到的状态(神人)。“仙”字也经历了从“僊”到“仙(山)”的字形变化,其所蕴涵的内涵变化则是从表示上升到表示不死长生之人。“神仙”内涵的确立分为两个阶段,先秦时期的不死飞升观念发展至西汉时期,“神僊”一词将其代替,用以表示不死飞升的行为;在西汉至东汉这一阶段,随着神仙信仰的发展,“神僊”的实践方式与养生方技的结合,“寿”而不死的观念与“不死飞升”观念融合,至东汉时期形成“仙人”“神仙”的概念。第三章主要探讨影响先秦时期神仙信仰主体的形成因素。从春秋到战国时期,“士”阶层兴起导致文化中心转移这一现象发生,精通天文、地理、巫术、神话等知识的早期方士也在其中,各类观念进入燕齐之地,与该地的传统观念碰撞,进而促进了入海求药、不死飞升观念的产生,神仙信仰的形成;并且在大时代背景下,职能自身的变化发展也促进了方仙道(求不死飞升观念的宣扬群体)群体的产生,商代形成了巫史共治的模式,西周时期在其基础上形成职官体系,在春秋时期职官体系内掌管巫事的官员逐渐被排斥到政治之外,随着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家臣制度破裂,该类官员大量流向民间成为早期方士,在战国时期,进入齐地之后形成了“入海求药,不死飞升”为宗旨的方仙道群体。第四章探讨先秦时期的神仙信仰所构造的宇宙图式中有两个重要的场所:天界与海上神山。基于这两个场所,产生了人通过找寻神山,寻求不死药,食之便可飞升至天界的观念,不死药的功效与自古以来齐地“难老”“毋死”的祈愿相合,进而促进了神仙信仰实践的诞生;在“仙人”概念未生成之前的信仰阶段,首先是基于不死和飞升的观念信仰,进而随着信仰的发展,转向对神僊群体的信仰。第五章主要对先秦时期神仙信仰实践的发展进行探讨。主要有三大方面:一、以神山为中心的信仰实践,先秦时期求海上神山是较为原始的神仙信仰实践方式,随着信仰的发展进而产生“登山不死”的信仰实践方式,至西汉时期“封禅”也被纳入神仙信仰实践方式中,进而产生“楼居”引仙人现身的实践方法。二、以不死药为中心的实践,“不死药”本身是属于神话的构成要素之一,而随着地区文化的交流,在齐地“不死药”神话从神话语境中走向仙话语境,进而产生“求不死药”的仙话传说,从神山的不死药到不死之功效的“药”,进而产生了服食的信仰实践方式。三、“不死飞升”观念逐渐成为先秦时期神仙信仰的核心观点,在此基础上产生了融合火葬传统的“形解”实践方式,通过火化使得自身可以上达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