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抑郁症患者具有负性认知偏向是学术界和医学界公认的问题。但此负性偏向存在于认知加工的哪些方面?在认知加工的不同阶段大脑的神经活动有何特征?情绪因素和认知控制如何影响此负性偏向?为了探讨这些问题,我们以抑郁症的负性认知偏向理论模型为出发点,通过行为学和事件相关电位技术,研究抑郁症患者在多个层面(注意、阈下视知觉、工作记忆)的负性认知偏向及其神经电生理特征,探讨负性认知偏向中情绪与认知的相互作用机制。参加实验的对照组和抑郁症病人组被试均先完成《贝克抑郁量表》(BDI-21)和《贝克焦虑量表》(BAI-21)的评定及人口学调查问卷。研究一探讨抑郁症患者的负性注意偏向及其ERP神经机制,实验中21名抑郁症患者和22名对照组被试完成以悲伤面孔、高兴面孔和恐惧面孔作为提示信息的点探测任务;研究二探讨抑郁症患者的阈下视知觉的负性偏向及其神经机制,实验中17名抑郁症患者和17名对照组被试在后掩蔽范式下完成分辨高兴面孔或悲伤面孔的任务(面孔呈现时间为17毫秒);研究三探讨抑郁症患者的负性记忆偏向及其神经机制,实验中17名抑郁症患者和17名对照组被试完成以正性词、中性词和负性词为材料的2-back任务。研究一发现,与健康对照被试相比,抑郁症患者对以悲伤面孔为提示的探测点有更高的正确识别率,而对以高兴面孔为提示的探测点的识别正确率更低;对照组存在对高兴面孔的注意偏向,而抑郁组存在对恐惧面孔的注意偏向。在有效提示条件下,呈现在恐惧和悲伤面孔之后的探测点抑郁组比对照组诱发了更大的P2波幅;另外,抑郁组比对照组诱发的N2波幅更小;恐惧面孔提示后的P3波幅显著高于悲伤面孔。研究二发现,抑郁组对处于阈下呈现水平的悲伤面孔的反应正确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抑郁组在悲伤面孔条件下的P2波幅趋向于高于对照组,在高兴面孔条件下的P2波幅趋向于低于对照组;抑郁组在悲伤面孔条件下的N2波幅低于高兴面孔,而对照组在悲伤面孔条件下的N2波幅则高于高兴面孔。研究三发现,当2-back任务中的词语材料匹配时,对照组对正性词的反应准确率高于抑郁组;抑郁组在负性词条件下的P1波幅趋向于高于正性词P1波幅;抑郁组的LPC波幅显著高于对照组。上述实验结果提示,抑郁症患者在空间选择性注意、阈下视知觉以及工作记忆三个认知功能方面均存在负性偏向。在认知加工早期,此负性认知偏向表现为对负性刺激有更快更强的加工,在随后加工阶段,负性认知偏向表现为对负性刺激的认知控制受损,而在加工的晚期阶段,患者可能存在对刺激的精细加工偏向。综上所述,我们总结出了抑郁症负性认知偏向的脑机制:早期阶段表现为自下而上的对负性情绪刺激的自动的快速强烈的加工,随后为自上而下的对负性情绪刺激的认知控制不足,最后可能表现为对情绪刺激的更深入的策略性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