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5、10、25、40及455种盐度梯度下,对大黄鱼初孵仔鱼、开口仔鱼、卵黄囊消失仔鱼、油球消失仔鱼、稚鱼和30日龄幼鱼的耐盐性进行了比较研究,对不同发育时期的死亡率、半数死亡时间、平均死亡时间及72h半致死盐度等耐盐指标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显示,大黄鱼早期各发育阶段对盐度的适应范围为:30日龄幼鱼为5.5~41.0,卵黄囊消失仔鱼为6.8~23.3,开口仔鱼为8.2~39.4,稚鱼为9.3~26.7,初孵仔鱼为18.9~33.1。表明30日龄幼鱼具有较强的耐盐性,尤其能在较低盐度(5.5)的环境中生活,这为大黄鱼的低盐养殖及白点病的淡水浴治疗提供了依据。在正常海水盐度和不投饵状态下,各发育阶段的半数死亡时间,即饥饿不可逆点(PNR)为:初孵仔鱼(8.6d)>开口仔鱼(6.5d)>30日龄幼鱼(5.5d)>卵黄囊消失仔鱼(4.6d)>稚鱼(4.0d)>油球消失仔鱼(1.8d)。此结果说明在仔鱼开口后应加强外源性营养的投喂,将有助于提高幼体对低盐度的耐受性及其成活率。由于大黄鱼产地的限制,大黄鱼低盐养殖需经过运输阶段,而运输过程中的运输方案的选择对大黄鱼低盐养殖的成活率起到一定影响。可将运输方案选定为3种:(1)直接海水运输;(2)直接低盐运输;(3)低盐驯化后低盐运输。从运输及低盐养殖过程中鱼苗死亡率来看,低盐驯化过程并不能提高远程运输及低盐养殖过程中的成活率;低盐运输中(方案2)鱼苗的死亡率略大于海水运输(方案1)的死亡率,但并无显著性差异;在低盐养殖未投饵阶段,直接低盐运输(方案2)后低盐养殖的大黄鱼死亡率与其他2种运输方案中死亡率无明显差异,但其他2种运输方案中的大黄鱼死亡率有显著性差异;而在运输后低盐投饵养殖过程中,投饵8d后,各试验组基本无死亡,达到稳定状态,说明大黄鱼鱼苗能适应低盐度环境(盐度10)生活。与此同时,测定了大黄鱼在各试验条件下全鱼皮质醇含量,直接低盐运输(方案2)后低盐养殖的大黄鱼在运输后的应激程度变化不明显,其他2组变化则呈波浪状,变化较明显。综合可知:采用直接低盐(盐度10)运输对2月龄大黄鱼的低盐养殖比较好,且幼鱼能在低盐度10的环境条件下正常生活。研究了低盐度10条件下,室内养殖8月龄大黄鱼幼鱼的摄食、生长及存活率情况。低盐驯化30d状态稳定后的8月龄大黄鱼幼鱼经8h长途低盐度(盐度为10)运输,养殖在盐度为10的室内半封闭循环水系统内,经5d环境适应阶段,80d饲料投喂阶段2个阶段后,幼鱼平均体长由原来的5.31cm变为8.36cm,增长率为0.04cm/d,平均体重由原来的2.59g增加到8.50g,增重率为0.07g/d,存活率为70.5﹪。但由于投喂饲料的单一性以及幼鱼的低摄食率,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幼鱼生长缓慢。因此,本研究为在河口入海地区及沿海围垦的低盐度水域的大黄鱼养殖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