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时代,大范围、高速度的新农村建设正在全中国的乡村中进行,“联排式”、“别墅式”成为目前许多地区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此类建设模式的延续,将会重蹈城市建设中“千城一面”的覆辙,造成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的丧失。新农村建设既要改善和提高农民的生活和生产环境,还要保持乡村历史沿革、乡村文化和地域特色,使农民有家园的认可,并保护中国文化传承的最基本土壤。因此,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深入论述新农村建设、非物质文化遗存及乡村传统建筑环境相结合的建设模式不仅是重要的,而且是迫切的,是理论研究的一项重大课题。新农村建设是涉及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系统工程。本论文以非物质文化遗存和乡村传统建筑环境作为研究角度,以陕西省社会、经济、文化相对较为发达、农村人地矛盾突出、非物质文化遗存较为丰富的关中农村地区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目的是为新农村建设进行过程中正在迅速消亡的非物质文化遗存和乡村传统建筑环境提供重新发展和焕发生机的方法。论文在关中地区村落的自然环境、文化环境特点研究的基础上,从新农村建设、非物质文化遗存及乡村传统建筑环境三者关系角度出发,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分析忽视非物质文化传承的新农村建设所面临的种种现实问题,提出传承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存和乡村传统建筑环境,是新农村建设必须面对的问题。第二,分析非物质文化遗存、乡村传统建筑环境对新农村建设产生的影响及其形态演进规律。从“保持文化传承”出发,对新农村建设与非物质文化遗存、新农村建设与乡村传统建筑环境的相互关系进行了重点研究。第三,提出了“精神适居”的建设目标和“保持文化传承”的新农村建设思想。提出了新农村建设物质空间层面的“非物质化”,以及新农村建设层面的“精神适居”。第四,通过实地调研和对文献资料的考证,对新农村建设、非物质文化遗存及乡村传统建筑环境相结合的建设模式概括为“保护式、改造式和新建式”三种类型,并以案例研究的方法,研究了各个类型建设模式的空间格局、形态特征等要素。本论文通过研究,主要在新农村建设模式、非物质文化遗存承载空间设计、新农村人居环境含义、非物质文化遗存保护网络、非物质文化遗存和乡村传统建筑环境保护发展规律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创新成果,为关中地区新农村建设、新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理论、保持文化传承的新农村建设等前沿课题的研究增添了新的内容,在有些方面填补了研究的空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论文还对关中地区非物质文化遗存和乡村传统建筑环境等方面进行了较系统的整理和总结,为本课题以及相关课题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具有理论与实践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