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糖尿病( diabetes mellitus)是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其发病率逐年上升,由糖尿病引起的急慢性并发症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给患者本人、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1型糖尿病患者约占糖尿病患者的5%[1],相对2型糖尿病患者而言,1型糖尿病患者发病年龄较小,起病急、症状明显,病情较重,血浆胰岛细胞抗体试验多呈阳性,血浆胰岛素水平低下,对胰岛素敏感,血糖波动大而不稳定。由于1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分泌绝对缺乏,需长期应用胰岛素治疗。甘精胰岛素自上市以来,由于具有作用时间长,低血糖发生率低等优点而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上市之初,一些学者研究发现与中性鱼精蛋白锌胰岛素(neutral protamine Hagedorn , NPH)相比,甘精胰岛素作用平稳无明显的峰值,因此支持甘精胰岛素可以在一天中任意时间注射。但是在临床观察中却发现部分1型糖尿病患者,18点注射甘精胰岛素较22点注射,在不改变甘精胰岛素用量的情况下,空腹血糖控制较理想,且午餐前低血糖事件发生减少,低血糖后反应性高血糖事件减少,血糖波动性较小。本文记录更改注射时间前后3天血糖及胰岛素用量的变化,观察不同时间注射甘精胰岛素的安全性及疗效,根据血糖变化与注射时间的关系,推断甘精胰岛素是否具有峰值及峰值出现的时间。目的:评价不同时间皮下注射甘精胰岛素治疗1型糖尿病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11年3月在我院内分泌科住院期间由于病情需要将22:00皮下注射甘精胰岛素改为18:00皮下注射的36例1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数据及资料,比较更改注射时间前后3天内上述患者空腹血糖,午餐前血糖,三餐后2小时血糖,餐前短效或超短效胰岛素及甘精胰岛素用量。根据应用餐前胰岛素的不同将上述患者分为两组,一组为甘精胰岛素联合生物合成人胰岛素组,另一组为甘精胰岛素联合门冬胰岛素组。甘精胰岛素联合生物合成人胰岛素组12例,其中男5例,女7例,平均年龄为31.92±13.83岁,平均病程为95.50±80.50月,平均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为10.89%±3.65,平均体重指数(BMI)为21.63±3.36。甘精胰岛素联合门冬胰岛素组24例,其中男15例,女9例,平均年龄为30.88±11.30岁,平均病程为57.63±51.13月,平均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为10.39%±2.90,平均体重指数(BMI)为20.55±2.75。在住院期间医生根据患者的身高,体重,肾功能,运动情况计算糖尿病食谱,由我院营养科及营养餐厅配给适合患者的糖尿病餐,患者严格按照糖尿病饮食进餐。入选患者年龄≥6岁,无肿瘤或肿瘤家族史。在观察期间,患者进餐时间,每日运动量基本固定,并且均不存在急性应激,肝肾功能异常,也无酗酒或应用影响血糖的药物。参照Julio Rosenstock[2]实验,将有文字记载的低血糖分为BG(blood glucose ,血糖)≤3.9mmol/l, BG≤2.8mmol/l, BG≤2.0mmol/l三组。结果:甘精胰岛素联合生物合成人胰岛素组将甘精胰岛素的注射时间由22:00更改为18:00后,空腹血糖下降,午餐前较重低血糖(血糖≤2.8mmol/l)事件发生减少,血糖升至较理想水平,午餐后2小时血糖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午餐前低血糖事件(血糖≤3.9mmol/l)发生减少,但前后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更改甘精胰岛素的注射时间为18:00后,甘精胰岛素联合门冬胰岛素组空腹血糖下降,午餐前血糖由较低升至较理想水平,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午餐前低血糖事件(血糖≤3.9mmol/l)及较重低血糖事件(血糖≤2.8mmol/l)发生减少,午餐后2小时血糖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无论甘精胰岛素联合生物合成人胰岛素组还是甘精胰岛素联合门冬胰岛素组,早餐后2小时血糖,晚餐后2小时血糖,三餐前短效或超短效胰岛素及甘精胰岛素的用量更改注射时间前后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期间两组均无小于2.0mmol/l的低血糖事件的发生。结论: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在不增加甘精胰岛素用量的情况下,单纯将其注射时间由22:00提前为18:00,即可以有效的降低空腹血糖,减少午餐前低血糖的发生。提示甘精胰岛素在注射后12-13小时左右存在峰值。利用甘精胰岛素这一特性,更改1型糖尿病患者甘精胰岛素的注射时间为18:00,可以在不增加胰岛素用量的情况下,减少低血糖的发生,减少血糖波动,简单方便地实现血糖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