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减少外汇储备损失和外向型企业面临的汇率风险,中国实施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和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发展等核心措施,这标志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正式开始。国际货币产生的原动力是国际贸易的交易性需求,贸易发展在一国货币国际化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本文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世界贸易网络的拓扑结构进行刻画,并从中提取出中国贸易网络特征,分析其对人民币国际化的促进作用,以探索人民币国际化新的可能性,为人民币由外围货币向中心货币升级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措施。在货币国际化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贸易网络特征与货币国际化之间的经济学逻辑,并据此提出三个理论假设:(1)一国的网络中心性水平越高,该国货币的国际化水平也会相应越高。(2)一国的网络联系强度越高,该国货币的国际化水平也会相应越高。(3)一国的网络异质性越高,越有利于促进该国货币的国际化水平。网络中心性高的国家意味着对网络的控制力较强,且较高的网络中心性有助于本国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两条途径均有助于增强贸易谈判地位,从而促进厂商选择本币进行计价和结算。网络联系强度的上升能够促进该国技术进步和全球价值链地位的提升,同样有利于生产者货币定价。网络异质性高的国家,说明其对外贸易的地理集中度较低,有利于对外贸易和内部宏观经济的稳定;同时,地理集中度低意味着贸易网络外部性可以充分发挥,进而提升货币的网络价值。可见,贸易网络特征的加强可以显著增加一国货币的使用范围,从而提升该国货币的网络外部性。进一步的理论模型表明,具有较高网络外部性的货币增加了经济主体的预期效用,并减少货币转换过程中产生的成本,从而促进经济主体选择使用新的国际货币,推动货币国际化进程。基于全球170个左右的国家和地区构建了世界贸易网络,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研究了世界贸易网络的拓扑结构和中国的贸易网络特征。接着从货币功能角度梳理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现状,并结合货币锚模型衡量了人民币在全球范围内的权力分布。结果表明,中国贸易网络特征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驱动因素。与中国在世界贸易网络中位置提升相伴随的是,人民币在全球的可接受范围逐步扩大。根据以上理论模型和事实分析,我们构建了相应的实证模型,以进一步说明中国贸易网络特征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并验证本文提出的研究假设。本文主要得出四点结论:(1)世界贸易网络整体密度不断上升,呈现出“三极”的社团分布。中国贸易网络特征具有以下变动趋势:中间中心度不断下降;网络联系强度不断增加;网络异质性不断提升。(2)世界贸易网络呈现出“核心—边缘”结构,国际货币体系则表现为“中心—外围”格局。中国在世界贸易网络中的位置虽然与当前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不匹配,但两者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与中国在世界贸易网络中位置提升相适应,人民币也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所接受,从而开始具备人民币的网络外部性。(3)状态空间模型结果表明,中国贸易网络特征对人民币国际化起到了稳健显著的正向推动作用。其中,贸易网络联系强度自2005年起,对人民币国际化起到的推动作用持续上升;中间中心度和网络异质性对人民币国际化的促进作用不断下降;(4)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进一步验证了本文提出的理论假设,同时方差分解结果表明,中国贸易网络特征对人民币国际化的促进作用存在差异,网络联系强度对人民币国际化的正向促进作用更大。总体来看,中国的贸易网络特征要优于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经济体,正逐渐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支撑力量。但人民币国际化程度还处于较低水平,且各项职能的国际化程度也极不均衡。为了充分发挥中国在世界贸易网络中的中心位置,以此促进人民币从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外围货币向中心货币升级,需要继续优化中国贸易网络特征,通过提升中国在世界贸易网络中的影响力来扩大人民币的网络外部性,进而为人民币国际化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