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天然林面积的减少,开展天然林植被多样性、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显得尤为必要。本研究对凉水国家自然保护区内3种原始红松林林型:红皮云杉红松林(HY)、蒙古栎红松林(HZ)和椴树红松林(HD),以及2种对照人工纯林:落叶松林(LY)和白桦林(BH)5种林型林下植被、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垂直分布、季节动态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得出结论如下:1、采用地表植被群落结构特征调查法,通过群落物种组成分析共鉴定出维管束植物39种,隶属于32属,22科。其中红皮云杉红松林共有维管束植物36种,隶属于32个属,22科;蒙古栎红松林共有维管束植物27种,隶属于24个属,22科;椴树红松林共有维管束植物26种,隶属于21个属,18科;落叶松人工林共有维管束植物31种,隶属于27个属,22科;白桦人工林共有维管束植物31种,隶属于28个属,20科。2、通过群落物种结构分析,得出:红皮云杉红松林群落、落叶松人工林群落属于稳定型群落;蒙古栎红松林群落属于衰老型群落;白桦人工林群落、椴树红松林群落属于增长型群落。3、通过不同林型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分析,得出:物种丰富度指数S、均匀度指数Jsw: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不同群落层次指数S表现为,乔木层:BH>LY>HZ>HD>HY,灌木层接近,草本层:HY>BH>LY>HZ>HD;不同群落层次指数Jsw表现为,乔木层:HZ>HD>HY>BH>LY,灌木层:LY>HD>BH>HZ>HY,草本层:HY>HZ>LY>BH>HD;多样性指数SP: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不同群落层次指数SP表现为,乔木层:BH>LY>HZ>HD>HY,灌木层:HD>HZ>HY>LY>BH,草本层:HY>HZ>BH>LY>HD;多样性指数SW,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不同群落层次指数SW表现为,乔木层:HZ>HD>HY>BH>LY,灌木层:LY>HD>BH>HZ>HY,草本层:HY>HZ>LY>BH>HD。4、通过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指数分析,得出:SP指数,表层>0-10cm>10-20cm;不同林型中,表层、0-10cm的SP指数三种红松林明显大于两种人工林,而10-20cm的SP指数值较为接近。SW指数、McIntosh旨数:表层最大,0-10cm、10-20cm比较接近;表层、0-10cm的SW、McIntosh指数表现为:三种红松林明显大于两种人工林,10-20cm的SW指数值表现为:HZ>HD>LY>BH>HY, McIntosh指数值表现为:HZ>HY>HD>LY>BH.5、通过平均光密度值(AWCD)变化分析,得出:供试的5种土壤对单一碳源利用光密度值达1以上的,有17种碳源基质,其中糖类最多,占7种。主成分分析表明,5种林型土壤微生物代谢基质,特征值大于1的主成分共有4个,大部分土壤微生物碳代谢功能群结构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第一主成分荷载因子高的基质上,特别是糖类和羧酸类。6、采用氯仿熏蒸浸提法,通过测定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得出:不同林型条件下MBc、MBn的季节动态差异较大。整体趋势表现为:春季>夏季>冬季>秋季;MBc、MBn的垂直变化趋势相似,表现为自上层向下显著递减。MBc、MBn含量,HZ、HY、HD显著高于LY和BH。7、通过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与土壤环境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不同林型条件下,土壤含水率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而土壤温度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均无显著相关关系(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