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城市雕塑的“场所精神”研究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long2dd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雕塑作为城市公共空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每个城市独有的形象定位和文化气质。城市雕塑空间的塑造,既美化了城市环境、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又潜移默化地对人们起到了美学教育的影响。近年来很多大中型城市都塑造了大量的城市雕塑,有些城市仅仅将其作为政绩的象征、城市的地标,单纯地追求短平快,其公共空间设计的精神属性被忽略,各地独有的场所精神缺失,从而破坏了民众对场所空间的感情依附,使得审美主体很难对此类雕塑作品产生心理认同,场所精神代表了一个地域的文化精神,城市雕塑作为城市精神与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之一,需要具备构建场所精神的能力。本文将从以下几个部分展开论述:首先在绪论部分对课题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与创新点等作了较为全面的论述,并列出全文研究框架。第一章主要论述了场所精神和城市雕塑的概念、内涵、特征及发展背景等,明确两者之间是互为影响、相辅相成的关系,提出当代城市雕塑参与场所精神构建的必要性,为论文的研究建立理论基础。第二章重点通过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当代城市雕塑作品的反响展开调查,选取四种不同功能性质的城市雕塑优秀作品为典型案例进行分析,以对其表现手法和人文内涵的研究为切入点,试图探究不同类别的城市雕塑作品对场所精神的表达式。第三章的内容主要以优秀作品案例的成功为论据,推导出在优秀案例作品的启示下,当代城市雕塑应如何参与场所精神的构建,紧扣场所精神的特征和城市雕塑创作过程中的各个维度(创作理念、表现手法、雕塑语言、材质选用等),尽可能系统化、整体化的得出当代城市雕塑参与场所精神构建的方法论。第四章对城市雕塑与场所精神融合的意义作了较为深入的思考与总结。力求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对城市雕塑作品的创作提出建设性意见,以期我国城市雕塑的创作可以向着更良好、合理的方向发展。
其他文献
通过对巴仑台地区2个标准树轮年表的有关参数的对比,证明夫斯坦沟年表比萨色克沟年表包含了更多的气候信息。将这2个标准树轮年表与附近的巴仑台气象站1961-2005年月平均降水资料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夫斯坦沟年表的年轮指数与巴仑台地区上年7月至当年6月的降水呈显著正相关,而萨色克沟年表则与上年6月至上年8月的降水呈显著正相关,且二者的正相关具有明确的树木生理学意义。研究还发现,在0.05的显著性水
目的探讨封闭式负压吸引技术(VSD)对骨科创伤及感染创面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骨科创伤及创面感染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