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人称文木先生,安徽全椒县人。他是清康乾时期的著名小说家,著有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他同样也是一位诗人,诗文词有《文木山房集》十二卷,今存前四卷,收录了他40岁以前的作品;还有《史汉志疑》未成书。本文在充分利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知人论世的研究方法,结合吴敬梓的身世经历,主要探究吴敬梓诗词文赋的题材内容和艺术成就,从而更好更全面地了解吴敬梓。吴敬梓的一生,正当清王朝的全盛时期,然而由于幼年丧母,家道中落,加之少年时代一些至亲相继过世,致其自幼便处于忧患之中,形成了愤世嫉俗的性格。他在少年时期博览群书,特别是对能陶冶感情的诗、词、曲极其喜爱,甚至向善歌的人学拍曲。十五岁时,参加县宴会,写出《观海》诗,初步显露其文学才能。十八岁时应童子试,成为秀才。后参加乡试失利,开始认识到科举制度的黑暗。三十三岁时,吴敬梓举家迁徙到南京,结识了许多文士、诗人、画家、学者,乃至科学技术专家,以及一些普通市民,扩大了自己的眼界,增长了自己的见识,吸取了进步的思想。吴敬梓三十六岁时被荐举参加博学鸿词科试,他参加了地方级的考试,但最终未去京师参加廷试,终于从功名富贵狭小的圈子挣脱出来,追逐功名的思想逐渐淡化,对科举考试的真面目开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四十岁左右,吴敬梓开始创作《儒林外史》,大约在四十九岁时基本完稿,五十四岁时,病逝扬州。论文绪论部分对吴敬梓文学研究的历史进行了回顾。主体部分由四章构成。第一章,简要勾勒吴敬梓的人生经历。主要突出对吴敬梓个性、思想和文学创作有影响的事件,把握他的创作心理。第二章,论述吴敬梓诗词的思想内容。本文从清贫愁苦,反映窘迫多病的生存状态;酬唱赠答,讴歌真诚深挚的亲友交谊;写景咏物,赞美南京、扬州等地的胜景佳物;剖析内心,揭示叛逆思想产生、发展的心路历程等四个方面来概括和分析吴敬梓诗词的思想内容。第三章,论述吴敬梓诗词的艺术成就。《儒林外史》著名研究专家李汉秋先生精辟指出:“吴敬梓的诗词自有其独立的文学价值,他取神韵、性灵、格律诸派之长而自成面貌;他以学者兼诗人,其诗兼诗人之诗与学人之诗,其词则兼豪放与婉约之胜。”[1]第四章,介绍吴敬梓文赋作品,包括赋四篇:《移家赋》、《拟献朝会赋》、《正声感人赋》、《继明照四方赋》;骈体文三篇:《石臞诗集序》、《玉巢诗草序》、《修洁堂集略序》,古文两篇:《玉剑缘传奇序》、《尚书私学序》。结语部分简述了吴敬梓诗文创作的价值与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