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于1994年5月12日由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1995年1月1日正式实施。《国家赔偿法》的颁行,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进程当中的一件大事,在我国的民主法制实践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有学者称该法为“对宪法承诺的公民基本权利的兑现法”。《国家赔偿法》的颁布和实施,不仅有效地保护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促进了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严格依法办事,而且在更深的层次上在全社会普及了社会主义的理念,对依法治国方略的形成和实施都具有重大推动作用。 然而,环顾现实,赔偿案件之少,赔偿数额之低,获赔之困难,已经让不少人对这部法律失去了信心。可以说,很少有一部法律在颁布时如此受人瞩目,而在实施中收到成效却不大。究其原因,有一部分属于实施中的问题,但确实也存在着《国家赔偿法》立法本身存在的缺陷,妨碍了国家赔偿制度功能的发挥。由于立法时客观条件的制约,这部法律存在诸多不合理、不完善之处,集中表现在赔偿归责原则、赔偿范围、赔偿程序、赔偿标准等多个方面。这种不合理、不完善的弊端已经在国家赔偿法的实施过程中日益显露,对于全面实现国家赔偿法的立法宗旨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本文以行政赔偿为视角,通过比较研究的方法,对我国国家赔偿的归责原则、赔偿范围、追偿制度存在的一些问题,作了一些理论探讨,并提出完善我国国家赔偿立法的若于建议。 国家赔偿责任的归责原则为从法律价值上判断国家应否承担法律责任提供了最根本的依据和标准,它对于确定国家赔偿责任的构成及免责条件、举证责任的负担以及承担责任的程度都具有重大意义。由于过错责任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和违法责任原则均有其缺点或不足,多元的归责原则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选择违法责任原则作为国家赔偿法的归责原则反映了在立法时的经济发展状况和民主政治发展的进程,具有一定程度的合理性。但是由于法律规范的普遍性、抽象性与社会现实多样性、多变性的矛盾的存在,依据违法责任原则建构起来的国家赔偿制度也有覆盖不到的地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在某些特定情况下遭受损害不能获得救济。本文在对违法责任原则在适用中存在问题的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调整我国国家赔偿归责原则的立法建议:即建立以违法与明显不当责任原则为主,以无过错责任原则为辅的体系。 关于国家赔偿的范围,通常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行为意义上的国家赔偿范围,即国家应对其哪些行为造成的损害2承担赔偿责任;第二种是指结果意义上的国家赔偿范围,即国家应对其行为造成的哪些损害结果承担赔偿责任。国家赔偿范围并非是一成不变的,从世界范围来看,国家赔偿范围经历了一个由窄到宽的历史发展过程,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我国国家赔偿法立法过分考虑我国目前的经济状况,忽视了对公民合法权益的有效保护,对相当多的行政侵权行为和司法侵权行为的国家赔偿没有明确规定或者排除在外,导致大量的赔偿请求被驳回,被法院最终受理的案件数量极少,大量被国家侵权造成损害的公民求告无几 对国家赔偿法失去信心。扩大国家赔偿范围已是国家赔偿法不容回避的问题。本文从当前实践中反映出来的较为突出的公有公共设施致害的国家赔偿、精神损害的国家赔偿、违法规范性文件的国家赔偿着手,通过对上述三种赔偿责任的剖析,指出拓展国家赔偿范围已成为我国国家赔偿立法亟待解决的问题,并提出了具体的立法建议。 追偿制度,又称求偿制度,是指国家(具体表现为行政主体—一国家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向受害人支付赔偿费用后,依法责令有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的公务员或者受委托的组织或者个人承担部分或者全部赔偿费用的5去律制度。追偿作为一项法律制度,首先体现的是法律责任的承担,违法者要对自己的违法行为承担法律责任,但是这一制度的最终结果是要由被追偿人承担经济上的负担,即由被 飞 \ 追偿人偿付金钱以弥利、国家财政因支出赔偿费用而带来的 损失,同时也是对国家公务员依法行政进行有效监督的方 式,对公务人员今后的疏忽和懈怠行为将起到教育和预防作 用。因此,追偿制度的制定,既要从程序上保障国家赔偿义 务机关有效地行使追偿权,又要防止追偿权的滥用,切实保D 护公务员的合法权益。由于我国国家赔偿法所规定的追偿制S 度极为笼统,又缺乏具体化的措施,致使这一制度未能得到g 较好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