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通过设立鼻咽癌患者的随机对照实验及构建口腔黏膜炎动物模型,探索益生菌组合(双歧杆菌、植物乳杆菌、鼠李糖乳杆菌和嗜酸乳杆菌)对鼻咽癌口腔黏膜炎的改善作用及其详细机制。方法:1、通过高通量测序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PCR)对无癌村健康人群(NT),普通健康人(HP)以及肿瘤患者(TP)进行肠道菌群多样性评价,分析其差异;2、通过对无癌村健康人群肠道菌群进行分离,鉴定后通过耐酸实验、耐胆盐实验、抗氧化性的测定、抑制致病菌能力实验及分离株细胞粘附能力评估组合细菌的益生菌益生特性;3、采用随机对照实验研究设计,于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在江西省肿瘤医院根据诊断标准纳入76例的晚期鼻咽癌病例人群。按1:1比例随机分为组合益生菌组(38例)及安慰剂组(38例),分别给予益生菌混合物或安慰剂7周,在此期间,每天由两位医院专家评估患者的口腔黏膜情况并在7周后采集患者血浆及粪便,分别使用生化自动仪及16S rRNA检测血常规、CD3~+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水平及肠道菌群的变化;4、使用益生菌组合干预1周后,通过白消胺化疗及局部口腔辐射构建SD大鼠口腔黏膜炎模型,继续给予组合益生菌药物,分别在第7天、第14天及第21天收集舌头、血浆、粪便和近端结肠等组织样本并利用q-PCR检测舌组织炎性因子高低,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检测结肠组织通透性相关蛋白(ZO-1及Claudin-1)、舌组织炎症(TLR4/NF-κB)和凋亡(Bax/Bcl-2)相关蛋白的表达及16S rRNA检测肠道菌群的变化。结果:1、普通健康人,肿瘤患者和无癌村健康人群肠道菌群显示HP组和NT组的样本明显不同于TP组的样本,且在属水平上,NT组益生菌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的丰度高于HP和TP组(p<0.001),而TP组梭菌,肠球菌和肠杆菌等有害细菌的丰度较高,且差异性显著(p<0.001);2、益生菌的体外益生性质评价实验结果表明,4株益生菌均具有较好的强耐酸能力、强耐胆盐能力、抑制致病菌生长能力及强黏附小肠细胞的能力;3、益生菌组合辅助治疗鼻咽癌患者放化疗后口腔黏膜炎临床效果评价实验(1)口腔黏膜炎发生率表明放化疗后安慰剂组(ARCP)0、1、2、3和4级口腔黏膜炎(OM)的发生率分别为0%,14.7%,38.2%,32.4%和14.7%,而放化疗后益生菌组(ARCPM)口腔黏膜炎(OM)的发生率分别为13.9%,36.1%,25%,22.2%,2.8%(p<0.01);(2)免疫细胞减少量结果提示,益生菌组合可以显著减轻放化疗治疗对患者机体免疫力的影响,口服益生菌组合(ARCPM)极大地提高了CD3+T淋巴细胞(75.5%vs 81%,p<0.01),CD4+T淋巴细胞(64.53%vs 79.53%,p<0.01)和CD8+T淋巴细胞(75.59%vs 62.36%,p<0.01)的减少率与口服安慰剂(ARCP)的患者相比;(3)患者肠道菌群变化结果提示ARCPM组中益生菌组合可增加厚壁菌的丰度,并将拟杆菌和放线菌的丰度降低至正常水平,非度量多尺度分析(NMDS)发现益生菌组合可以恢复放化疗后的鼻咽癌患者的肠道菌群多样性;4、放疗和化疗引起的口腔黏膜炎大鼠模型(1)大鼠口腔黏膜炎指数表明M组大鼠在第7、14和21天与C组相比显著增加黏膜炎3级及3及以上的发生率(比值分别为76.9%vs 0%,100%vs 0%,66.7%vs 0%,p<0.01),T组大鼠的口腔黏膜炎3级或3级以上的发病率显着低于M组(比值分别为23.1%vs 76.9%,50%vs 100%,0%vs 66.7%,p<0.01);(2)血常规结果表明M组大鼠的白细胞浓度显著高于C组和T组;(3)舌组织中IL-6,IL-1β和TNF-α在转录水平的表达结果提示,益生菌混合物可以显著减轻大鼠放疗和化疗后的口腔炎症,在第7、14和21天M组中IL-1β,IL-6和TNF-α表达量显著高于C组,T组在第7、14和21天IL-6,IL-1β和TNF-α的表达量显著低于M组;(4)Western-blot结果显示益生菌组合可显著下调TLR4/NF-κB信号通路炎症蛋白的表达,提高Bcl-2/Bax的比例来抑制放疗和化疗引起的凋亡,并将肠组织屏障蛋白(ZO-1、Claudin-1)的表达恢复至正常水平;(5)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益生菌组合可以有效提高放化疗后口腔黏膜炎大鼠肠道微生物α多样性,恢复因放疗和化疗引起的口腔黏膜炎大鼠中厚壁菌、毛螺菌和瘤胃球菌的减少,并降低拟杆菌门和拟杆菌属的丰度。结论:益生菌组合通过增强鼻咽癌患者的免疫应答,调节肠道菌群,从而减轻口腔黏膜炎的严重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