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高产量潜力一直是国内外小麦育种的主要目标。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小麦生产的发展必须以提高单产为主,而品种产量潜力的遗传改良是提高小麦单产的重要途径。本研究于2001-2004 年连续三个年度对我国冬小麦主产区产量潜力及相关性状的遗传改良进行了研究,并利用生化和分子标记对主要矮秆基因和1Bl-1RS 易位染色体进行了检测。供试材料主要包括北部冬麦区、黄淮冬麦区、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和西南冬麦区1970 年以来各个时期大面积推广的代表性品种共84 个,基本反映了我国冬小麦主产区品种的历史演变和发展现状。试验分别在北京、河北、山东、河南、陕西、江苏和四川省进行,除陕西和四川点试验在高氮和低氮两种环境下进行外,其余各点均在高氮环境下进行,采取严格的防病、防倒伏措施。主要结果如下: 1、产量潜力的遗传改良我国冬小麦主产区小麦品种产量潜力随品种育成年份呈显著递增趋势,年遗传进展平均为0.70%或43.43 公斤/公顷。北方冬麦区品种产量潜力年遗传进展为0.80%或51.47 公斤/公顷,其中,北京市、河北省、山东省、河南省和陕西省分别为1.2%、0.54%、0.48%、1.05%和0.72%或64.63 公斤/公顷、35.40 公斤/公顷、32.09 公斤/公顷、72.11公斤/公顷和53.13 公斤/公顷。南方冬麦区品种产量潜力年遗传进展平均为0.47%或23.32 公斤/公顷,其中,长江中下游冬麦区为0.31%或14.20 公斤/公顷,西南冬麦区为0.62%或32.44 公斤/公顷。品种产量潜力遗传进展呈现明显的阶段性,产量潜力提高幅度较大的时期与半矮秆品种育成时期相吻合,多数地区发生在七十年代末或八十年代初,这一时期也是北方冬麦区第一批1BL-1RS 品种育成的时期,八十年代后产量潜力遗传改良进入徘徊或缓慢增长阶段,品种改良进展主要表现在抗病、抗逆能力的提高和品质改善等方面。本研究第一次较为全面系统地获得了有关我国冬小麦品种产量潜力遗传改良整体状况的重要基础数据。2、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改良穗粒数增加和千粒重提高是北方冬麦区品种产量潜力提高的主要原因,而南方冬麦区千粒重的增加对品种产量潜力提高的贡献最大,穗粒数则变化很小。两个麦区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