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追求污水处理厂对运行“碳中和”目标使得剩余污泥能源转化这一老生常谈话题重获新生。然而,传统中温污泥厌氧消化反应器中有机物能源转化率不高、利用率较低,尤其是甲烷(CH4)含量较低,导致沼气热值偏低,限制了剩余污泥转化能源的工程应用。近年来包括我们在内的一些学者提出利用外源H2固定系统中内源CO2,以此来强化CH4产率及其在生物气中的含量设想。但是,目前对于外源H2介入后对厌氧消化系统CH4增产机理以及对系统影响的研究和认识甚少。本文通过构建能量消耗与产生模型,首先测算了我国污水处理厂实现运行“碳中和”的可能性。然后,对外源H2介入厌氧消化反应后下游产CH4路径变化以H2分压对上游水解与酸化影响进行了实验室小试研究。以物料平衡为基础,将水质与能量指标进行耦合,构建了能量平衡模型与分析函数,用以评价污水处理厂能量消耗与回收之间的平衡关系。经实例污水处理厂实测数据验证分析,本研究所构建模型准确而实用。模型分析表明,我国污水处理厂因较低的进水有机物负荷,实施能量(CH4)回收后能量可以弥补一半以上的能量消耗,同时使CO2间接排放量减少50%以上。当外源H2介入中温厌氧消化反应并增大H2分压后,自养产甲烷菌(HMs)和同型产乙酸菌(HAs)对H2消耗的贡献分别为60%和40%。对两种微生物种群数量和动力学参数的实验亦表明,HMs在厌氧消化系统中的数量比HAs高2个数量级;而且,HAs的亲和系数(Ks)是HMs的近10倍高;但是,HAs的最大反应速率却仅为HMs的1/4左右。实验数据从微观上解释了HAs在低H2分压下(常规厌氧消化系统)所表现出的低耗H2活性之原因。实验还揭示,客观上存在着HMs的CH4产率上限。因此,没必要去通过刻意抑制同型HAs活性而达到促进HMs活性的目的。以完整中温厌氧消化系统为基础,实验研究了外源H2介入对污泥厌氧消化过程过程中上游部分的影响,特别是对挥发性脂肪酸(VFAs)的形成的抑制作用。同时,也实验研究了外源H2最佳投加量和最佳投加方式。最后,对外源H2介入消化系统强化CH4产率的机理进行了理论探讨。在间歇性污泥厌氧消化系统(摇瓶实验)中反应伊始注入0.33atm(分压)外源H2时,CH4增产效果最佳,在生物气中含量达71%。实验表明,外源H2注入明显强化了污泥降解效率,使得VSS降解率提高了10%。实验亦表明,当将H2注入时间点调整到厌氧消化系统反应中段时,CH4产量和含量与反应初期注入效果相同,但是,对污泥降解的促进作用并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