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湾水厂强化混凝试验与工程应用研究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_qingl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长江下游地区全年气温和降雨量变化明显,其地表水水源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较大,水质呈现冬季部分时段低温低浊、夏季浊度突变的特性,同时受上游城市排放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及沿线的农业灌溉等的影响,原水中耗氧量较高,尤其当浊度突变时,对现有净水厂工艺造成较大的冲击,难以保障供水的安全性。本论文以江阴小湾水厂原水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强化混凝工艺研究,通过对近年来原水的水质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确定长江下游地区原水水质特性,开展混凝动力学特性研究与参数优化、混凝剂种类及投加量、助凝剂最佳投加量及投加点确定小试试验,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强化混凝中试效能及抗冲击负荷能力试验研究,为工程实施提供参数,并以小湾水厂西区改建工程为依托进行经济性分析。通过对近几年小湾水厂原水的水质变化规律分析表明,长江江阴段原水水质全年变化较大,温度及浊度季节性变化明显,在冬季部分时间存在低温低浊的现象,而在夏季浊度较高,极端天气下又会出现浊度突变;原水呈弱碱性,pH全年保持在7.9左右,变化幅度较小;氨氮浓度较低,通常保持在0.5mg/L以下;耗氧量较高,全年平均耗氧量为6mg/L左右。混凝动力学试验确定了混合及絮凝过程中的最佳动力学参数,最终确定混合过程中最佳转速为300r/min,时间为45s;絮凝阶段分为一级絮凝和二级絮凝,一级絮凝的最佳转速为100r/min,时间为5min;二级絮凝的最佳转速为60r/min,时间为10min。混凝剂的优化比选及助凝剂最佳投加量及投加点试验表明,除残余铝和残余铁两项指标外,聚合硫酸铝铁和聚合氯化铝铁均表现出了优于其他混凝剂的处理效果,二者的最佳投加量范围为60-70mg/L;助凝剂的最佳投加量为1.0mg/L,最佳投加点为混合结束后5min投加,即一级絮凝结束后立即投加。强化混凝中试试验对聚合硫酸铝铁和聚合氯化铝铁的投加量、助凝剂的投加量和投加点进行了进一步的优化,聚合氯化铝铁对于浊度及剩余颗粒总数的去除效果较好,出水水质达到了1.52NTU,而聚合硫酸铝铁对于去除耗氧量的效果较好,其去除率达到了65%,二者均在65mg/L时达到最佳去除效果;当混凝剂与助凝剂联用时,在15#竖井投加1.1mg/L阴离子型PAM可以将出水浊度、剩余颗粒总数和耗氧量分别控制在0.3NTU、31个/mL和2.7mg/L以下。中试抗冲击负荷试验表明,水量和水质变化均会导致出水水质下降,不同的药剂组合其变化程度不同。混凝剂与助凝剂联用的出水效果较单独投加混凝剂的出水效果好,聚合硫酸铝铁+PAM的药剂组合在面临冲击负荷时出水水质较聚合氯化铝铁+PAM的变化幅度更小,出水水质更平稳,当水量在0.75-1.25倍设计水量范围内变化时,其沉后出水浊度及剩余颗粒总数均能保持在0.7NTU和70个/mL以下,耗氧量保持在3mg/L以下;当原水浊度在250NTU以下时,其出水浊度及剩余颗粒总数均能保持在1.0NTU和100个/mL以下,耗氧量保持在3mg/L以下,只有当原水浊度高于250NTU时出水水质恶化程度才会加剧。以此为依据,确定聚合硫酸铝铁为最适合原水水质的混凝剂。强化混凝实际工程以江阴小湾水厂西区改建工程为依托,在对其常规处理工艺(混合、絮凝、沉淀、过滤)、过滤水回用池、清水池、排泥水处理工艺等进行工艺、建筑、电气、结构及自动化控制等进行了设计建造的基础上,对水厂原水、改造工程沉淀池出水、原有东区工艺沉淀池出水进行两个月的水质分析,结果发现,聚合硫酸铝铁+PAM的药剂组合比单独投加聚合氯化铝的出水效果更好,其出水中浊度及剩余颗粒总数值低于原有工艺出水的50%以上,耗氧量去除率提高20%左右,同时出水水质波动较小,抗冲击负荷能力强。工程实施表明,该工艺处理长江下游原水总投资为31381.23万元,运行成本0.47元/m~3,单位经营成本为0.28元/m~3。
其他文献
当了教师,意味着每天都在与书打交道,是别人眼中地地道道的读书人。可有一段时间,我内心却觉得自己像个"文盲"——因为除了所教学科的教材外,我似乎没有一点时间来"读书"。这种感
读写听说,读写是吸收,听说是表达.作为教师,既要培养学生合理吸收的本领,又要训练他们具有准确表达的基本功,培养、训练必须讲究阶梯性,要拾级而上,切不可拔苗助长.教材是训
磷是植物必需的14种矿质营养元素之一,在植物的整个生命周期中都离不开磷的参与,核酸,磷脂等生物大分子都需要磷来参与构成,信号转导,能量代谢等生理生化反应也需要磷的参与
玉米(Zea mays L.)是我国主要粮食与饲料作物之一,同时它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磷是植物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大量元素之一,它在能量传递、生长代谢以及蛋白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目的]为研发出结构新型、活性强且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CCR5拮抗剂,本研究对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送筛的27个化合物进行体外抗HIV-1活性初步研究,并发现2个活性最佳、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