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焦竑是明代著名的学者。《玉堂丛语》是焦竑的一部史料笔记,也是明代万历以前的翰林人物言行录。自问世以来,此书一直流传不广,因此人们对其编纂过程、体例、文献征引及其存在的问题等方面鲜有关注,从而影响了该书作用的充分发挥,也不利于学术界对焦竑史学贡献的重新界定。
焦竑及其门人编纂《玉堂丛语》,既有经世致用思想的长期影响,也离不开诸多客观的现实因素的推动:明代统治者撰史政策由紧变松,《世说新语》和笔记文体的深远影响等。关于此书的名子,流传下来的有两个,一个是“玉堂丛语”,另一个是“玉堂丛话”。由于《玉堂丛语》深受《论语》、《世说新语》等“语体文”的影响,所以经过考证,笔者认为“玉堂丛语”比较合适。《玉堂丛语》的作者,无疑是焦竑,但是他的门人在《玉堂丛语》编纂成书的过程中起了很大作用。《玉堂丛语》成书于1618年。该书一直流传不广,所以流传下来的版本只有一种。
《玉堂丛语》的编纂体例灵活多样。既有对《世说新语》部分体例的继承,又有对此书部分体例的改造,还结合时代创造了一些新的体例。因为时代在发展,制度在变化,又因为焦竑编纂此书目的在于褒扬贤臣志士,端正人心,利国利民,所以在收录人物言行时,强调经世致用,而不拘泥于人物的官位品级和善恶美丑。简明练达、言近旨远是《玉堂丛语》的行文风格。
《玉堂丛语》能够成书,离不开大量文献的有机组合。焦竑重视对各类史料的兼容并蓄。在《玉堂丛语》中,焦竑及其门人采用照录、摘录等征引方法,大量征引了明人文集中的碑传文字、野史笔记、年谱、奏议、方志等各类文献。但是在征引时,编者并非盲目滥引滥抄、随意剪裁拼凑,而是严格遵循兼容并包、经世致用的原则,对史料甄别真伪良莠,择善而从。但是既然是众手修书,编成的书必然存在这样那样的毛病:引文中时间、官职、辈分、谥号、人名、地名、数量等有失考证;引文多缺出处;标注出处,不够严谨;内容偶尔重复等。
尽管《玉堂丛语》瑕疵很多,但是瑕不掩瑜。它的价值逐渐被人们发现:由于《玉堂丛语》的引文注明了出处,所以它的史料来源比较可靠;由于《玉堂丛语》对明代文献旁征博引,所以它的史料价值比较广泛;《玉堂丛语》可补明史文献之缺,可辑明史文献之佚,可作明史文献之源,可纠明史文献之谬。此书不仅在补缺、辑佚、纠谬等方面为明史研究的一个资料小库,也为展示焦竑史学、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进步思想的一座平台,更是折射明代士人心态明暗曲直、美丑善恶、忠奸良莠的一面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