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0年以来,在持续国际收支顺差的推动下,我国外汇储备额持续高速增长。从2000年的1561亿美元一直到2012年末的3.31万亿美元,年均增长超过了26%,使得我国积累了世界历史上罕见的高额外汇储备。但2012年末,外汇储备终于迎来了一个拐点,国际收支顺差同比少增74%,增幅是2004年以来最低值。然而,在我国现行外汇管理体制和结售汇制下,巨额的外汇储备迫使央行回收外汇,被动投放大量基础货币,造成整个社会货币供应量的增多,从而造成通货膨胀压力。相应地,从2002年下半年开始,我国的物价指数逐步上扬,国内通货膨胀问题日益严重。推动物价上涨的因素主要包括:由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引发的输入型通货膨胀、投资需求产生的流动性过剩、国际游资的流入、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及外汇占款增加等多种原因。一些学者也通过研究表明,外汇储备增加是我国通货膨胀的重要形成原因。而我国外汇管理当局则称,外汇储备持续增加绝不是我国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更加不是主要原因。其理由是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已多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发行央行票据等方式进行对冲操作,回收了外汇占款所投放的流动性。那么,外汇储备对通货膨胀的贡献率究竟有多大,外汇储备的增加是不是引起物价上涨的重要原因,而我国主要冲销工具央行票据的冲销有效性又如何,是否真正地起到了冲销回笼货币的作用,从而进一步抑制了物价上涨的作用。这是本文所研究的重点和需要探讨的问题。本文首先结合我国现实情况,阐述外汇储备是如何对通货膨胀产生影响的。首先介绍外储增加原因,鉴于我国特殊的外汇政策央行必须投放相应基础货币,在其乘数放大作使得基础货币演变成高能货币,货币扩容。社会需求扩大,造成物价上涨的压力。然后从理论上分析了外汇储备对通货膨胀的传导机制,主要包括基于央行资产负债表的分析和货币数量论的分析,从而说明外汇储备具有通货膨胀效应。同时,为了抵消外汇占款增加而投放的基础货币,央行必须进行冲销干预措施以回笼由外汇占款产生的基础货币,从而减轻外汇占款带来的通货膨胀压力。由于我国传统冲销工具,包括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减少对金融机构的再贷款、以及公开市场买卖国债,都有其各自显著的弊端,使其在都不能担当冲销货币的大任,故在2003年央行票据应运而生。并且央行票据有着其他对冲工具无可比拟的优势,故在此背景下央行票据产生了。自从其发行开始,规模不断增大,成为我国冲销工作的重要工具,为我国的货币冲销起了巨大的贡献。然而,随着发行规模的增大,其自身的局限性也逐渐暴露出来,包括央行需要支付大量的利息,有效对冲率不断下降,而冲销干预指数也一直维持在高位。这些局限性都削弱了其冲销的有效性。那么,其有效性到底如何,则需要通过实证研究才能得出更加量化和细致的答案。故本文在后半部分,从实证角度来研究我国外汇储备的通货膨胀效应以及央行票据冲销干预的有效性。在外汇储备的通货膨胀效应实证研究中,选取2002—2011年月度数据,以外汇储备余额、基础货币量、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变量,运用VAR模型及脉冲响应函数、协整检验及Granger因果检验,来检验外汇储备与通货膨胀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我国外汇储备均对通货膨胀有正向影响。物价水平对外汇储备的响应在最初几期响应剧烈,而后平缓下降,原因是央行进行了一系列冲销操作,包括发行央行票据、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等。但是物价对于外汇储备的响应仍是正,说明央行的冲销效果有限,不能完全对冲外汇占款增加的基础货币。此外发现,外汇储备、物价水平和基础货币也互为Granger因果关系。在央行票据冲销干预的有效性研究中,选取2004年到2011年的27个季度数据为样本,以货币数量论为基本分析框架建立模型。结果表明:有11个季度的央行票据吸收的基础货币为负;在吸收基础货币为正的16个季度样本中,冲销操作无效有5个季度,另外11个季度对冲操作都降低了通货膨胀水平。从整体上来讲,我国央行票据的冲销干预是有效的,发挥了其冲销功能,达到了回笼资金的目的,削弱了外汇储备增加引起的通货膨胀效应。此外,发现每年的第一季度的央行票据冲销都是无效的,原因在于每年第一季度的实际GDP都小于前一年最后一季度的实际GDP,这可能含有统计原因,也有可能是一方面央行在每年的年末,公开市场操作力度过强,致使银根紧缩,另一方面,央行在年初又会以外汇占款的方式大量投放基础货币。在这一紧一松的货币环境里,这5个季度的货币冲销就不会取得预期的效果,从而无效。此外,央行的冲销力度在各个季度均不一样,这说明央行冲销具有相机抉择的特点;同时,我国央行票据冲销弹性均大于1,说明我国央行在冲销操作过程中,并不需要全额冲销,便可达到抑制通货膨胀的目的。最后针对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希望能对这一问题的学术研究和实务操作有一定的贡献。本文主要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结合来研究外汇储备与通货膨胀的关系以及央行票据冲销有效性。基本思路是在相关理论前提条件下,利用货币数量论为模型,采用不同的实证方法分别检验外汇储备的通货膨胀效应和央行票据冲销的有效性。本文一共分六章,其结构和内容主要如下:第一章,绪论。主要包括提出问题研究意义、所依据的理论基础和实证研究方法、文章组织结构。第二章,文献综述。首先进行文献回顾,包括外汇储备的通货膨胀效应文献和货币冲销有效性文献,最后对各部分的文献做了分析评述。第三章,外汇储备影响通货膨胀。首先介绍我国外汇储备规模现状和原因,然后分析了外汇储备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及理论传导机制,以及传导环节上的每个节点,包括外汇储备、外汇占款、基础货币、货币供应量、物价水平的现实运行情况和阶段特点。第四章,介绍外汇冲销理论以及我国央行票据冲销实践。首先介绍外汇冲销理论及中央银行的货币冲销政策选择,然后介绍我国央行票据发行背景,以及分析我国央行票据的现状和特点。第五章,实证研究。主要有两部分,所依据的理论模型均是货币数量论。第一部分检验我国外汇储备的通货膨胀效应,样本空间显2002—2011年的月度数据,变量序列为外汇储备余额、基础货币余额、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检验方法主要是VAR模型、脉冲响应函数图、协整检验以及Granger因果检验。第二部分检验我国央行票据冲销有效性,所用样本为2002—2011年的季度数据,检验方法是借鉴前人的模型,从而得出检验结果。第六章,结论及政策建议。结论主要包括对我国外汇储备产生的通货膨胀效应的评述,以及影响央行票据有效性的分析。政策建议包括两方面:针对外汇储备的通货膨胀效应的政策建议,以及针对央行票据冲销有效性的政策建议。本文创新之处在于:(1)研究方法:本文在实证检验外汇储备的通货膨胀效应和央行票据冲销干预有效性的时候,对二者的理论依据进行了统一,都是依据货币数量论建立模型,然后进行实证分析检验。而此前的学者,普遍是单独对二者进行研究,或者一起研究时没有依据相同的理论体系。(2)数据选取:前人在研究二者的长期关系时,取的数据过于冗长,反而削弱了二者的本质联系,本论文充分结合现实情况,由于我国在1998—2002年经历了长达五年的通货紧缩,从2002年才开始进入通货膨胀时期。故本文数据选取范围从2002年开始,更贴切于研究外汇储备与通胀关系的研究。且前人研究都取的是季度数据,本文选取的是月度数据,样本空间大,做出来的实证分析更贴切。(3)以前研究央行冲销政策时,普遍都是综合研究所有的冲销工具的效果,而本文更具针对性地研究央行票据的冲销效果,从而更能说明这一冲销工具的利弊。并且在实证研究中发现,每年的第一季度,央行票据冲销都无效,从而为央行相机冲销抉择有一定的参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