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沉积体系、沉积相以及层序地层研究的基础上,认真研究了储集砂体平面展布样式、垂向叠置方式、形态及规模大小;对储集层进行了成岩作用、孔隙成因及其演化分析,提出了储层的控制因素,预测和评价了研究区的有利勘探目标。提出了压裂地质研究的概念及其研究方法,通过研究加深了对于压裂地质的认识。主要成果及创新在于: 识别出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和曲流河三角洲体系。其中前二者主要分布于盆地的西缘,是一种相带发育不完整的体系,其前端往往演化为浊积扇。曲流河三角洲主要发育于研究区的北部、东部及东南部的地区,沉积规模较大。三种三角洲的共同特点是河口坝不发育,其骨架砂体是水下分流河道。 成岩作用对长6-8储层的破坏与改造作用十分明显,胶结作用和交代作用尤为强烈。不同时期孔隙水介质条件的变化,导致粒间孔隙被后期的碳酸盐、硅质和自生粘土矿物充填,从而降低了储层的孔渗性。长8储层孔隙主要为次生孔隙,以缩小的颗粒孔隙和溶蚀微孔隙居多;喉道窄小,以超微细管束状喉道、片状或弯片状喉道为主,收缩喉道次之。 首次应用分形几何的理论从数学角度研究了储集层孔渗的非均质性,对于预测储集层的精度有了进一步提高。 依据层序地层学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对野外露头和井下资料的详细分析研究,建立了陇东地区层序地层格架。 根据沉积相带的发育特征和砂体的平面展布规律,对目前探井少,又无重大突破的地区进行了沉积相分析,并对含油气有利相带进行了预测。 提出了压裂地质研究方法,明确指出通过开展压裂地质研究有可能在早期勘探过的老区发现油田。 依据沉积相、沉积体系、储层特征以及层序地层研究提出的关于陇东地区长6-8油层沉积特点的一些观点,改变了人们在盆地南部地区的勘探思路,既由湖相找油转而到沿辫状河三角洲寻找高渗带,在西峰两侧、马岭、城壕华池以及镇原地区的石油勘探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勘探成果非常突出;提出的压裂地质分析方法已经在长庆宁夏老区、姬塬地区、白豹地区取得积极成果,该方法引起了长庆油田的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