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咪酯对视神经损伤后成年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

来源 :空军军医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zf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s,RGCs)是位于视网膜最内层的一层神经元,其轴突聚集形成视神经向大脑投射,视网膜和视神经均属中枢神经系统。视网膜感光细胞形成的神经冲动经RGCs和视神经传向大脑产生视觉。外伤和多种眼科疾病可导致视神经损伤,进而引起RGCs凋亡。因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缺乏增殖分裂能力,RGCs一旦死亡将导致视觉永久丧失。因此,阻止RGCs死亡是治疗视神经损伤的前提,目前保护RGCs的方法以药物治疗为主。依托咪酯(etomidate,ET)为非巴比妥类静脉麻醉药,选择性作用于含有β2或β3亚单位的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acid,GABA)A型(GABAA)受体,促使氯离子内流,使细胞膜超极化而发挥麻醉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ET尚具有神经保护作用,ET可减轻前脑缺血大鼠海马神经元的损伤,对海人藻酸引起的海马神经元损伤有保护作用,还可促进脊髓损伤后脊髓功能的恢复。我们课题组通过体内实验发现ET对视神经损伤后RGCs具有保护作用,但ET神经保护作用的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再次观察了ET在体内对视神经损伤后RGCs的保护作用,并利用原代培养的RGCs划伤模型观察了ET在体外对损伤RGCs的保护作用,进而研究了ET对RGCs损伤后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依托咪酯对视神经损伤后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保护作用
  目的研究ET对视神经损伤后RGCs是否具有保护作用。
  方法
  体内实验:于左眼球后1mm处切断18只雄性SD大鼠视神经,视神经眶侧断端5%荧光金逆行标记RGCs,6只动物留作对照组,术后存活2天,其余12只术后立即每日1次腹腔注射ET(4mg/kg,ET组,n=6)或生理盐水(2ml/kg,视神经损伤组,n=6)直至术后7天处死。取各组动物视网膜计数存活RGCs并计算存活RGCs平均密度。
  体外实验:神经元培养基原代培养RGCs,Thy1.1和MAP2免疫荧光双标法对培养细胞进行鉴定。细胞生长至第7天时用虹膜刀划伤RGCs,伤后分别给予1μM、5μM或10μMET进行干预,损伤后第7天CCK-8实验检测细胞存活率,AnnexinV/PI实验检测细胞凋亡率。
  结果
  体内实验:与对照组相比,视神经横断后7天视神经损伤组和ET组RGCs平均密度均明显下降,但ET组RGCs平均密度明显高于视神经损伤组。
  体外实验:Thy1.1和MAP2免疫荧光双标显示培养的细胞为RGCs。划伤后7天与对照组相比,RGCs划伤组RGCs存活率明显降低,RGCs凋亡率明显增高。1μMET未能提高RGCs存活率和降低RGCs凋亡率,而5μM和10μMET可提高RGCs存活率和降低RGCs凋亡率。与5μMET相比,10μMET的作用更为明显。
  结论ET对视神经损伤后7天及RGCs划伤后7天的RGCs起到保护作用。
  第二部分依托咪酯促进视神经损伤后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存活的机制研究
  目的研究ET对视神经损伤后RGCs的保护作用是否与抗氧化应激有关。
  方法
  体内实验:21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视神经损伤组和ET组(每组n=72)。于左眼球后1mm处切断视神经损伤组和ET组动物视神经,立即每日1次腹腔注射ET或生理盐水直至处死(给药剂量同第一部分),对照组动物不进行干预。分别于术后6、12、24小时和7天(每组每一时间点n=18)取视网膜检测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丙二醛(malonaldehyde,MDA)和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的含量(每一检测项目n=6)。
  体外实验:原代培养的RGCs生长至第7天时给予1μM、5μM或10μMET预处理4小时后,用1000μM的过氧化氢(hydrogen peroxide,H2O2)损伤RGCs,伤后12、24和48小时CCK-8实验检测细胞存活率,AnnexinV/PI实验检测细胞凋亡率,取培养液测定NO、MDA和GSH含量。
  结果
  体内实验:与对照组相比,视神经损伤组术后12小时视网膜NO和MDA含量明显升高,GSH含量明显降低。ET可降低视神经损伤后视网膜NO和MDA含量并升高GSH含量。视神经损伤后6、24小时和7天时,三组视网膜各氧化应激指标无显著差异。
  体外实验:与对照组相比,在损伤后12、24和48小时H2O2损伤组RGCs存活率明显降低,RGCs凋亡率明显上升,细胞培养液NO和MDA含量明显升高,GSH含量明显降低。在H2O2损伤后12、24和48小时,1μMET对RGCs的存活率、凋亡率和培养液各氧化应激指标无明显影响;5μM和10μMET均可提高细胞存活率,并降低细胞凋亡率,减少培养液中NO和MDA含量,升高GSH含量。与5μMET相比,10μMET的作用更为明显。
  结论ET对视神经损伤后RGCs的保护作用与抗氧化应激相关。
  第三部分依托咪酯抗氧化应激机制的研究
  目的研究ET通过何种途径发挥抗氧化应激的作用。
  方法
  体内实验:5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视神经损伤组和ET组(每组n=18)。于左眼球后1mm处切断视神经损伤组和ET组动物视神经,立即腹腔注射ET或生理盐水一次(给药剂量同第一部分);对照组动物不进行干预。术后12小时取各组视网膜,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Blot实验观察ET对视神经损伤后视网膜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 erythroid 2-related factor 2,Nrf2)、血红素氧合酶1(heme oxygenase-1,HO-1)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s,GPX)1的mRNA及蛋白表达量以及丙烯醛(acrolein)含量的影响。
  体外实验:原代培养的RGCs生长至第7天时给予5μM或10μMET预处理4小时后,用1000μM的H2O2损伤RGCs,伤后12、24和48小时收集细胞,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Blot实验观察ET对H2O2损伤后RGCs的iNOS、Nrf2、HO-1和GPX1的mRNA和蛋白表达量以及acrolein含量的影响。
  结果
  体内实验:与对照组相比,视神经损伤组术后12小时视网膜iNOS、Nrf2及HO-1mRNA和蛋白表达量以及acrolein含量明显升高,而GPX1mRNA表达量无明显变化。ET可降低视神经损伤后视网膜iNOS的mRNA和蛋白表达量以及acrolein含量,升高Nrf2和HO-1mRNA和蛋白表达量,对GPX1的mRNA表达量无明显影响。
  体外实验:与对照组相比,H2O2损伤后12、24和48小时RGCs的iNOS、Nrf2及HO-1的mRNA和蛋白表达量以及acrolein含量明显升高,而GPX1的mRNA表达量无明显变化。5μM和10μMET均可降低iNOS的mRNA和蛋白表达量以及acrolein含量,升高Nrf2、HO-1的mRNA和蛋白表达量,对GPX1的mRNA表达量无明显影响。与5μMET作用相比,10μMET的作用更为明显。
  结论ET通过抑制iNOS和上调Nrf2/HO-1的表达以及减少acrolein的生成和促进acrolein的清除起到抗氧化应激作用。
其他文献
作为科幻小说之父,阿西莫夫著作颇多,其作品既有科学性也具人文性。在其作品中,作者总是不遗余力地表现出科技对人类发展的威胁和问题重重的乌托邦世界。目前已有的阿氏作品的研究虽角度多样,但大多集中在其“基地系列”。随着人工智能的日新月异,人机伦理问题成为学界的关注热点。阿氏的机器人系列作品创作于1950到1980年期间,据卞毓麟《阿西莫夫在中国》统计,该系列作品主要包括《钢穴》(1954)、《裸日》(1
辐射诱变可使作物遗传物质受损,影响植物分子水平、表观性状、细胞学效应和化合物含量发生变化,进而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花青素是存在于植物液泡中的一种黄酮类化合物,是植物中重要的代谢产物和呈色物质,在医药、化工、食品等方面有广泛应用价值。因此,研究辐射诱变对植物表观性状和花青素基因的影响是一个有意义的科学问题。  金鱼草和红玉米常被作为研究花青素的模式植物,本文以这两种植物为研究对象,采用质子辐射和太空
学位
螺旋聚异腈多肽(Polyisocyanopeptides,PIC)是一种类似于细胞骨架的主要成分中间纤维的仿生水凝胶,其具有稳定的螺旋构象、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温度响应性。此外,PIC水凝胶在生物的硬度范围内展示出超强的力学响应能力——应力刚化性能,即随着外界应力的增加PIC水凝胶的机械强度增强。因此,近年来PIC水凝胶逐渐成为智能材料、临床医学和生物医用等领域的研究热点。本论文围绕复合仿生水凝胶的
共轭聚合物具有长程的离域π电子结构、良好的光吸收能力及信号放大效应等。近年来,研究者发展了一系列在近红外区域有吸收能力的共轭聚合物,这类聚合物能够将吸收的近红外光的光能转化为热能。此外,为了提高水溶性,共轭聚合物通常被制备成纳米粒子,其因具有良好的分散性、生物相容性、光稳定性等优良特性而被广泛应用于载药、荧光成像、抗菌以及二氧化碳响应等方面。本论文根据共轭聚合物纳米粒子和二氧化碳的发展现状,设计制
肿瘤微环境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微环境中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s TAMs)的含量非常丰富,而且在肿瘤微环境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一般来说,巨噬细胞主要存在两种极化状态:M1型和M2型。M1型巨噬细胞的功能是激活免疫系统并杀死肿瘤细胞,M2型巨噬细胞不仅能抑制效应细胞杀死肿瘤,还可以促进肿瘤的血管生成和肿瘤的生长、入侵及转移。  
第一部分LAMP2基因c.974delT突变导致Danon病  背景:心血管疾病是一类具有高度遗传和表型异质性的常见疾病。部分类型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症状累及多系统,与其他类型疾病表型存在重叠,导致常规的病理生理检测无法准确区分,从而给疾病的诊断和后续的治疗带来巨大的挑战。Danon病是一种罕见的X染色体连锁显性遗传性心肌病,症状涉及全身多系统,以肥厚性心肌病、骨骼肌病和智力障碍三联征为经典临床表现。
学位
生物质能是可再生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石油等化石燃料相比,农林生物质资源具有可再生性和可持续性性特点,资源量丰富,其开发利用对于缓解能源危机和温室气体排放等能源与环境问题具有重大意义。农业和林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秸秆、废弃木材等可统称为农林木质纤维素,在生物质原料中占有重要比重。然而,相对于石油化工产品,利用木质纤维素生产生物燃料(Biofuels )和生物基产品(Bio-based product
学位
光呼吸是植物特别是C3植物在含氧环境中正常生长所不可或缺的代谢过程,但同时耗费大量能量,成为制约作物产量的重要因子。植物进化到今天,光呼吸途径不单单是一个脱毒和碳骨架回收过程,它已经和植物的碳代谢、氮代谢、硫代谢等整合。参与光呼吸的基因在突变后大多呈致死表型,而质体甘油酸/乙醇酸转运体基因(AtLrgB/PLGG1)突变后,只呈叶片花斑表型,在大气环境中可以正常生长,极具研究价值。本研究以此为切入
学位
高等植物进化出能长距离运输水和矿质营养的导管结构,这为植物向陆地扩张以及繁荣壮大提供了有力保障。木质部导管是由一系列两端穿孔的导管分子死细胞相互连接而成的连续管状结构。一般认为导管分子是从管胞进化而来,这两类细胞合称为管状分子(tracheary element, TE),它的分化过程受到严格的时空调控。目前的研究表明木质部细胞的分化命运是由一些主导的转录因子(主要是NAC家族转录因子)和次级转录
学位
磷(P)是植物生长和发育不可缺少的大量营养元素。植物已经进化出复杂的生理和分子调节机制,以增加磷酸盐(Pi)的吸收、利用和再活化以维持体内的P稳态。PHO2(Phosphate 2)是植物磷吸收和磷平衡的重要调控因子。PHO2mRNA受到miRNA399的靶向剪切,而缺磷诱导的长非编码RNAIPS1可以抑制这一过程。CK2(Casein Kinase 2)是磷吸收和磷平衡的另一重要调控因子,CK2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