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各级语文教材文本的选择构成有其独特意义,不同的文本类型反映出不同的品格特质。早在西晋时期,陆机《文赋》就对作品的文体有精当论述。写作需要选择合适文体,而语文教学更应该针对文本的不同品类,即文本的品格特质类型,展开教学。然而,随着教育理论的发展,在当前的语文教学实际中,却存在着一种文体淡化的现象。很多语文教育工作者甚至一线语文教师只注重了对普遍教育理论的研究,而忽略了语文这一学科有着自己独特的规律。我们在努力学习实践教育理论的同时,忽略了文本本身的差别之美,而进入了教学误区。教师的教学偏离了文本的品类特征,直接导致学生的学没有文体意识。学生常常机械地把教师的解读或者编写者的观点当作对原始文本的最佳解释。“快餐式”的阅读更加抹杀了学生对于教材文本的学习兴趣。我们不应该忘记,语文教材文本是有着品类之美的。面对在各种理论冲击下越来越浮躁的语文教学,我们不禁要反思——反思我们,甚至是前几辈语文教育工作者在语文教材文本解读上的得失;我们更要探索——探索我们,甚至是前几辈语文教育工作者不曾明晰的道路。简单地说,我们要在一次次反复实践中,明确语文教材文本构成的品类“是什么”,探索在语文教学中针对语文教材文本构成的不同品类“怎么教”的问题。语文教材的建章立制是语文课程与实践改革的重要内容。每一次语文教学的重大变革必然会以语文教材的变革为表现和结果之一。语文教材文本某种程度上诉说着反映着语文教育的理论进程和思维方向,对语文教材文本的认知也体现着教育者的基本理念和教育思想。然而,不可否认,随着多种教育教学思想的碰撞,教育领域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语文教材文本正在被无界限地“自由解读”,语文教材文本的“文化”特性被过分夸大,其知识本位和工具理性被逐步消解。笔者认为,这种对语文教材文本的理解适得其反,本末倒置,不仅不能体现出语文教材本身固有的文化特征,反而会使得基础的语文教学变得茫然无措。因此,笔者认为,对语文教材文本构成的品类研究非常重要和必要,对语文教学实践也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本文试图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证语文教材文本构成研究。第一,语文教材文本构成的特质透视。在语文教材文本构成的特质透视方面,将从语文教材文本构成的典范性特质、培育性特质、文化性特质、审美性特质四个方面的特质透视去分析。第二,语文教材文本构成的信息阐释。在这一点上主要论证语文教材文本构成的语义信息阐释、象征信息阐释、结构信息阐释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三,语文教材文本构成的类型审识。这一点笔者主要是结合教材范文谈两个方面的问题——实用类文本的类型审识和文学类文本的类型审识。课程改革的目的不是否定,而是创新,找到更加适合教育目的的教育途径。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尽管目前鲜有论及,但是从分析教材文本品类出发研究教法应该会越来越受关注,也能够“对症下药”地为我们的一线语文教学工作提供切实可行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