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利作为一项基础产业,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直接关系到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国民经济的兴衰。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特殊的地理、气候等自然条件,决定了中国农业必须走灌溉农业的之路。中国的灌溉农业发展历史长达5000多年,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是中国食物供给的基本保障,是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可持续发展的支柱。经过数十年的建设与发展,我国灌溉农田面积已由1949年的0.160亿hm2增加到目前的0.5230亿hm2,灌溉面积约占耕地面积的40%。每年全国3/4的粮食以及90%以上的经济作物的生产集中在灌区。灌区建设与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使中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水资源量,解决占世界22%人口的温饱问题成为了可能,为保障粮食安全以及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创造了条件。目前,全国已建成大中型灌区5600多处,小型农村水利工程2000万处,全国有效灌溉面积发展到0.5667亿hm2,农田灌排工程体系已初具规模。大型灌区不仅是我国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而且在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但在制度建设和社会、经济、生态综合治理等方面还存在着不少问题。灌区在我国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决定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重要性。农田水利设施是农村重要的公共物品,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对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保证粮食生产、巩固农业的国民经济基础地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农田水利建设严重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受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科学技术的限制,农业灌溉的效能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严重阻碍了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农业灌溉的效能主要包括农田水利设施的投资规模、灌溉技术水平、灌溉管理制度三大因素。由于现阶段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短缺、灌溉技术比较落后、灌区水资源管理制度陈旧,使得农业灌溉的效率低下,农业用水资源没有得到合理配置。小开河引黄灌区位于黄河下游,纵贯滨州市中部,是重要的农田灌溉区,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农村税费制度改革的深入进行,灌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传统的管理体制与经营机制,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农业发展的要求,严重的制约了灌区的发展。因此,改革灌区的管理体制与经营机制、发展多元化的供给主体、选择合理的投入及治理模式,已成为解决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发展农业现代化、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研究灌区终端水利设施投入模式是本文的核心和落脚点。本文利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列举了四种投入模式:集体模式、协会模式、联户模式以及管理承包模式。通过分析这几种模式的可行性,探索投入的来源,衡量水利设施投入的绩效,以此来确定投入模式的选择。研究表明:灌区终端农田水利设施的投入模式可选为:民办公助模式。管理体制可选为:以农民用水户协会为主要组织的承包模式。本文以小开河引黄灌区为实例,将现场考察和调研相结合,以经济学理论为基础,分析目前小开河引黄生态灌区终端水利设施投入的现状和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探索欠发达地区平原灌区终端农田水利建设资金来源和投入模式;最后提出适宜灌区终端水利设施投入的模式选择,并大力推进之,对于充分发挥现有水利设施的作用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