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测针刺“后三里”(双)、“三阴交”(双)、“百会”对实验性糖尿病抑郁大鼠血糖值、抑郁程度、血清皮质醇(CORT)浓度及血清褪黑素(MT)浓度的影响;研究针刺对实验性糖尿病抑郁大鼠血糖、情绪昼夜变化特征的影响;从褪黑素入手,探索针刺调整糖尿病抑郁血糖、情绪昼夜变化的机制。 方法:将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3组:空白组、糖尿病抑郁组、针刺组,每组36只。糖尿病抑郁组和针刺组每组增加6只大鼠备用。用高脂乳剂灌胃4周和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20mg/kg)造糖尿病模型;在糖尿病模型的基础上,用慢性应激法中的强迫游泳10min和束缚20min造糖尿病抑郁模型。造模成功后,针刺组以0.5寸毫针针刺“后三里”(双)、“三阴交”(双)、“百会”,每次20min,每日一次,共7日。检测各组实验大鼠针刺前后6个时间点(2:00、6:00、10:00、14:00、18:00、22:00)的血糖值、抑郁程度、血清CORT浓度及血清MT浓度。 结果:1.(1)与空白组比较,糖尿病抑郁大鼠血糖较高(P<0.05),旷场实验水平移动次数和竖立次数较少(P<0.05);血清CORT浓度较高(P<0.05),血清MT浓度较低(P<0.05)。(2)针刺后,与糖尿病抑郁组比较,针刺组血糖较低(P<0.05),旷场实验水平移动次数和竖立次数较多(P<0.05),血清CORT浓度较低(P<0.05),血清MT浓度较高(P<0.05)。 2.(1)正常大鼠血糖昼夜变化呈现单峰单谷特征,峰值在18:00-2:00,谷值在10:00;与空白组比较,糖尿病抑郁大鼠血糖昼夜变化趋势不同,出现持续高血糖现象。正常大鼠情绪有明显的昼夜变化特征:旷场实验水平移动次数和竖立次数都呈现双峰双谷特征,水平移动次数第一高峰在22:00,次高峰在6:00,最低谷值在2:00,次低谷值在18:00,竖立次数第一高峰在10:00,次高峰在22:00,最低谷值在2:00,次低谷值在18:00;与空白组比较,糖尿病抑郁大鼠水平移动次数和竖立次数昼夜波动程度减弱,变化趋势不同。正常大鼠血清CORT浓度有明显的昼夜变化,呈现双峰双谷特征,第一高峰在22:00,次高峰在14:00,最低谷值在6:00,次低谷值在18:00;与空白组比较,糖尿病抑郁大鼠血清CORT浓度昼夜波动程度增强,22:00-10:00变化趋势不同。正常大鼠血清MT浓度有明显的昼夜变化,呈现双峰双谷特征,第一高峰在2:00,次高峰在10:00,最低谷值在6:00,次低谷值在14:00;与空白组比较,糖尿病抑郁大鼠血清M T浓度昼夜波动程度减弱,10:00-22:00变化趋势不同。(2)针刺后,与糖尿病抑郁组比较,针刺组大鼠的血糖、情绪、皮质醇以及褪黑素昼夜变化趋势有一定程度的恢复,更接近空白组。 3.(1)血清CORT浓度与血糖、抑郁程度呈正相关(P<0.05)。(2)血清MT浓度与血糖、抑郁程度呈负相关(P<0.05)。(3)正常大鼠血清CORT浓度与血清MT浓度呈负相关(P<0.05)。糖尿病大鼠和糖尿病抑郁大鼠血清CORT浓度与血清MT浓度相关性不显著(P<0.05)。针刺后,大鼠的血清CORT浓度与血清MT浓度恢复负相关关系(P<0.05)。 结论:1.糖尿病抑郁大鼠呈现以血清皮质醇浓度升高、血清褪黑素浓度降低为特征的血糖、情绪昼夜波动紊乱。 2.糖尿病抑郁大鼠出现血清CORT浓度与血清MT浓度昼夜变化趋势改变。 3.针刺“后三里”、“三阴交”、“百会”能有效预防糖尿病抑郁大鼠血糖加重,改善抑郁状态,调节血糖、情绪昼夜变化趋势; 4.针刺恢复MT昼夜波动特征,加强对HPA轴的调节力度,改善CORT昼夜变化趋势,可能是针刺恢复糖尿病抑郁大鼠血糖、情绪昼夜变化特征的内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