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试图从职员发展的角度着眼,在考察职员生活史的基础上,揭示教育与职员发展的关系。鉴于可供参考的职员生活史料很少,本项研究最主要的方法是口述史调查。从十多位上海职业老人调查所得资料,主要用来反映职员个人生活史细节和深层问题,而间接的史料调查和统计资料则主要作为反映职员阶层的整体状况。其他的相关记录和研究资料,则主要用于对照和解释说明。 资料所反映的近代上海职员群体的一般状况是,民国时期的职员已经成为仅次于工人的第二大社会群体,20世纪30年代末作为一个阶层已经形成。他们在经济上处于小康水平,即基本生活开支之外还有剩余;政治上比较温和,更接近于改良主义;他们基本上都受过小学以上的教育,但阶级意识还不十分清晰。此外,职员分散地分布于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公共部门中,群体结构显得不太均衡,大多数为中低级职员,以男性为主。就所属行业而论,商业职员最多,工业部门的职员中纺织业占绝对优势。 论文的主体是以个案分析为例,展示民国时期上海职员的生活和教育状况。他们主要是工程技术人员、护士和医生、以及商业职员。工程技术人员具有相当的专业性,尽管他们多数只有中等文化程度,但已经发挥着重要的技术职能,并形成了珍视技术价值的意识倾向。同时教育与生涯发展的关系在他们身上得到较为明显的体现,他们所接受的理论密切结合实践的教育方式很有借鉴意义。 西医界的护士和医生的西化程度是最明显的。大多接受过严格的专业教育,工作的要求和待遇都相当高,并形成了尊重生命、敬业乐群的职业精神。她们的教育和职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商业职员的情况最为复杂多样。他们所受的教育从小学到专科学校不等,有的来自商科学校,有的受过学徒训练,也有业余学校毕业的。他们的就业方式也同样复杂,有的靠社会关系很容易觅得职位,有的则经过几年的努力才找到满意的工作,也有半路改行而来的,甚至还有毕业后找不到相关的工作而被迫改从他业的。在当时复杂的社会背景中,商业职员似乎并未能够充分发掘和张扬自己的商业文化。 以上三类职员几乎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社会动荡的影响,而战争的影响尤其巨大。他们基本上都接受过专门教育,对自己的职业价值也基本能够认可。不过三类职员各自的行业个性也比较明显。 最后一章里对这项研究的内容作了总结,并重新审视了研究方法和今后的研究课题。结论认为,职员群体已经构成了一个独立的阶层,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有自己的独特性,但是这一阶层的发展却比较缓慢,以至并未导致整个社会结构的重大变迁。这主要为中国半世纪的动荡的社会条件所限定。虽然教育与职员发展有一定的适应性,但这只是低水平的适应,并不能实现教育与职员的重大发展,说明只有充分重视和发展经济事业,职员阶层才能得到更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