蚯蚓活动对黄土区典型土壤养分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zhonghua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壤养分是制约植被恢复和土地生产力提升的重要因素,我国黄土区土质疏松、降雨集中,水土流失极为严重,导致土壤养分处于较低水平,合理提高该地区土壤养分含量对促进生态改善和提高农业生产有着显著意义。土壤动物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以及土壤结构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蚯蚓作为最常见的大型土壤动物之一,其通过调整土壤结构、土壤微环境及土壤微生物群落进而影响土壤养分的作用已得到广泛证实,但蚯蚓活动对黄土区土壤养分动态的影响有待进一步明确。基于此,本研究通过野外调查、田间小区试验及室内土柱模拟实验等手段,初步探究了典型黄土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蚯蚓的数量和群落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不同生态型蚯蚓优势种为对象,研究了蚯蚓活动对土壤养分的影响及其通过改变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影响土壤养分动态的机理;结合该地区广泛应用的农田管理措施——秸秆还田,进一步探究了玉米农田土壤磷吸附解吸特性对蚯蚓添加与秸秆还田的响应特征;重点关注了蚯蚓粪添加对典型土壤(黄绵土、黑垆土、风沙土)团聚体及其结合碳的数量与稳定性特征,初步研究了蚯蚓粪施用量对土壤有机碳及团聚体结合碳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在9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天然林地、人工林地、天然灌木林地、人工灌木林地、天然草地、人工草地、农田、果园、撂荒地)中共鉴定出7种蚯蚓,隶属于3科6属。蚯蚓生物量、密度及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物种丰富度指数和Pielou多样性指数在天然的林地、灌木林地和草地中显著高于其他存在人为活动扰动的土地。进一分析发现蚯蚓密度、生物量和Shannon-Weiner指数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微生物量碳氮等土壤理化性质密切相关,表明蚯蚓数量和群落分布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土壤质量。计算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退化指数,发现其与蚯蚓密度、生物量和多样性指数等均呈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退化程度低较低的土地中蚯蚓数量和多样性显著高于退化程度较高的土地。2.不同生态型蚯蚓处理均提升了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使土壤中有机碳、全效氮磷钾养分和速效氮磷钾养分显著增加,改善了两种秸秆施用处理下玉米的生长状况。然而,不同生态型蚯蚓的促进效果存在差异,且与秸秆施用方式密切相关。在秸秆深埋还田方式下,各生态型蚯蚓处理对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的提高作用表现为:表栖内栖蚯蚓混合处理>表-内栖蚯蚓处理>表栖蚯蚓处理,表栖内栖蚯蚓混合处理土壤的蔗糖酶、脲酶、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较无蚯蚓处理分别提高了8.6%~38.5%、5.8%~33.7%、13.7%~32.4%和8.1%~36.2%;土壤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的含量则分别增加了21.8%~37.7%、11.7%~43.6%和46.2%~58.1%。在秸秆覆盖还田方式下,表栖蚯蚓处理中0~10 cm土层的养分含量、酶活性和微生物含量增长最显著,其蔗糖酶、脲酶、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较对照分别增加了15.7%~21.2%、7.8%~24.6%、13.1%~16.7%和8.8%~18.6%,土壤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的含量分别增加了25.7%~30.9%、9.5%~42.1%和44.9%~51.6%。结果表明,在农田中添加蚯蚓结合秸秆还田措施可有效改善土壤养分水平,而不同生态型蚯蚓的作用与秸秆还田方式有密切关系。3.揭示了蚯蚓添加、秸秆还田及其交互作用对土壤磷吸附-解吸特性的影响。仅添加蚯蚓或秸秆还田分别使最大磷吸附量、磷吸附亲和常数和最大缓冲容量降低2.4~5.4%、8.3~11.1%和2.2~15.9%,蚯蚓活动在秸秆还田条件下能有效降低土壤对磷的吸附能力,提高土壤对磷的解吸能力,从而提高土壤有效磷含量,且秸秆还田对磷吸附解吸的影响更为显著;而同时添加蚯蚓和秸秆则可使上述参数降低8.3%、13.9%和26.3%。此外,蚯蚓添加和秸秆还田还使土壤的易解吸磷、标准磷需求量和磷饱和度分别增加了15.6%~44.3%、13.1%~23.1%和4.4%~16.5%。分析不同处理中土壤有机碳、游离Fe2O3含量、CaCO3含量、土粒比表面积与磷吸附和解吸特性的关系,发现土壤有机碳可以解释磷吸附和解吸过程变化量的14.7%,是最主要的影响因子。4.黄绵土(CS)、黑垆土(DS)、风沙土(AS)中<0.25mm和0.25~0.5 mm团聚体数量在施用蚯蚓粪后显著降低,>0.5 mm的各粒级团聚体数量增加,说明蚯蚓粪有利于土壤中大团聚体的形成。与未施用蚯蚓粪处理相比,施用蚯蚓粪可使粒径<0.25 mm、0.25~0.5 mm、0.5~1 mm、1~2 mm、2~5 mm和>5 mm团聚体结合碳含量分别增加13.4%~58.3%、14.4%~51.1%、17.9%~45.3%、16.7%~62.4%、18.4%~43.3%和19.8%~62.9%。不仅如此,土壤重组有机碳、碳酸钙和交换性钙含量在施用蚯蚓粪后分别提高14.5%~69.4%、12.8%~51.9%和33.3%~63.2%。与大团聚体相比,微团聚体的碳酸钙含量较高,但轻组有机碳与重组有机碳的比值较小,说明施用蚯蚓粪对微团聚体中有机碳稳定性的改善作用大于大团聚体。三种土壤的对比分析表明:施用蚯蚓粪后,风沙土的团聚体稳定性和团聚体结合碳稳定性均优于黄绵土和黑垆土。5.进一步对不同蚯蚓粪施用量下(0、1%、3%和5%)黄绵土、黑垆土和风沙土中团聚体及其结合碳的数量和稳定性的研究结果表明:1~5%用量蚯蚓粪使CS和DS中≤0.25 mm团聚体含量显著降低了9.2%~24.7%和7.0%~21.3%;但AS中该粒级团聚体仅在3%和5%用量下有显著改变,减少了25.9%~34.0%。3%用量蚯蚓粪显著提高了CS、DS和AS水稳性团聚体总量和团聚体的平均重量直径、几何平均直径和>0.25 mm团聚体含量,但用量增加至5%后效果未进一步改善。施用1%~5%用量蚯蚓粪可使土壤有机碳升高17.9%~66.9%,同时也提高了各级团聚体结合碳含量。1~5%用量蚯蚓粪可使CS和DS中≤0.25 mm团聚体对总有机碳贡献率降低21.4%~41.1%和15.7%~20.4%,在AS中反而提高了6.7%~10.7%,但3%和5%用量处理间没有显著差异。三种土壤各级团聚体易氧化碳含量随蚯蚓粪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大。综合考虑土壤团聚体和有机碳对蚯蚓粪施用量的响应可知,3%用量蚯蚓粪即可有效提升土壤团聚体和有机碳稳定性。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明确蚯蚓活动对黄土区土壤养分循环过程的影响,深入认识蚯蚓活动在黄土高原土壤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为利用生物调控手段服务黄土高原农业生产和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其他文献
<正>基于对幼儿入学后的实际调研,我们发现幼儿在升入小学后在入学适应上与同学的融洽相处,是否有自己的朋友,是否能够跟周围同学协商合作、共同解决问题等方面存在一定困难。具体表现在升入一年级后幼儿的直观感受"我喜不喜欢小学生活""我没有朋友不想去学校了"等。这些看似和学习无关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幼儿是否对小学生活充满期待,也在学习状态和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上产生一定影响。在幼小衔接的实践研究中,我们
会议
民族地区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越来越成为学术界热议的焦点。基于知信行理论,从认知、信念、行动三个维度梳理民族地区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困境。通过调查、研究发现,认知教育维度缺乏优质教师引领及课程的学习与规划;信念教育维度缺乏内容针对性和方法创新性;行动教育维度缺乏经费保障和家长参与等,构成了民族地区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发展的现实困境。为此,应以教师和课程为抓手来助
期刊
建立健全有机衔接、协调联动、高效便捷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对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要意义,推动各种矛盾纠纷化解方式的衔接配合是完善这一机制的重要途径。诉讼模式与非讼模式是我国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的两种主要构成模式,法院在两种纠纷化解模式中具有特殊的定位。法院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的积极作用应被重视,其既是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运行的主导要素,也是推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改革的重要助力,而且其价值功
学位
学位
自贸试验区作为我国制度创新的“试验田”和对外开放的“新高地”,在制度创新、充分发挥系统集成优势、优化营商环境方面,可以为数字贸易发展提供有力的制度支撑。上海、北京等自贸试验区出台众多数字贸易政策措施并取得显著成效,具备了良好的数字贸易发展基础。数字贸易通过扩大市场准入、创新驱动、优化产业结构、深化国际合作、制度改革与政策创新,可以有效助推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实现更高水平的开放。基于当前自贸试验
期刊
研究长期不同种植施肥模式下,植烟黄壤中蚯蚓生长繁殖状况与土壤肥力的关系,从土壤动物的变化角度揭示植烟黄壤可持续利用的途径。试验依托贵州省遵义市烤烟长期田间定位试验,研究2种种植施肥模式下(烤烟连作与烤烟//玉米轮作,单施化肥与有机肥化肥配施),3季作物(烤烟、玉米和黑麦草)收获后耕层土壤中蚯蚓密度和重量,以及土壤肥力的变化。结果表明,在长期种植和施肥的烟地土壤中,蚯蚓的密度和生物量分别比不耕作的裸
期刊
为加强生态保护红线内生态破坏问题监管,满足生态破坏问题会商过程中对问题图斑、红线边界等多种数据资料集成展示、查询浏览和研判分析的应用需求,在兼顾栅格瓦片优势的基础上提出了矢量瓦片技术概念,阐述了矢量瓦片技术路线和实现方法。通过具体实验数据得出:该方法实现了生态破坏问题会商各类矢量数据服务的系统化管理和便捷化应用,通过快速灵活地定制个性化配图达到“一套数据、多元表达”的应用效果,有效提升了生态破坏问
期刊
随着全球移动数据量的爆炸式增加和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等其他无线通讯定位手段的飞速发展,微波介质陶瓷作为一种至关重要的介质材料,可以承担多种高频信号和微波信号,正朝着高频化和信号的高频可调性方向发展。当今大数据时代,电子器件的轻薄化、高性能和低损耗对微波介质陶瓷材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低温共烧陶瓷(LTCC)技术以其优异的热、电性能和先进的制备工艺成为有源/无源元器件封装的主流,广泛地用于电子器
期刊
随着通信技术趋向毫米波段方向发展,橄榄石微波介质陶瓷因其介电常数(εr)低、品质因数(Q×f)高以及谐振频率温度系数(τf)从负到正系列化分布而备受关注,并有望从橄榄石中发掘出低εr、低损耗、高稳定性、可调制的自主创新微波介质陶瓷材料。本文介绍了橄榄石陶瓷的晶体结构与制备工艺,从降温烧结、材料复合改性和离子置换改性等角度综述了橄榄石型硅酸盐、锗酸盐和磷酸盐的研究进展,并着重从影响τf值和Q×f值的
期刊
无线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带动了无线宽带业务量和传输速率的高速增长,用户数量和网络规模的剧增,使得能源消耗也呈现出大幅度的上升趋势,为此,现有的4G技术在传输速率以及资源利用等方面已无法满足对于未来的通信需求。在众多的5G关键技术中,大规模MIMO(Massive Multi-input and Multi-output,Massive MIMO)技术以其超高的频谱利用率和良好信道传播条件等优点成为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