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环境异质性和人为干扰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一直是保护优先区识别的热点问题。在传统的生态位理论中,一般认为在环境异质性区较高的区域能够孕育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另外,人为干扰是保护优先区识别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人为干扰情境下系统保护规划中耦合环境异质性识别的保护优先区能够在气候变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有效地增强自然保护地保护成效。云南省西部地区生物多样性丰富,涵盖有全球和中国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虽然云南省西部地区已经建立了以自然保护区为核心的保护地体系,但是仍有一些国家重点保护物种的栖息地未被纳入保护地体系,存在保护空缺。因此,耦合环境异质性和人为干扰情境下的保护优先区识别将有助于完善和优化现有的保护区体系。本研究通过云南省西部地区的环境异质性保护优先区和人为干扰的相关资料,基于ArcGIS平台,剔除环境异质性保护优先区内的人为干扰强度高的区域,从而识别出低人为干扰环境异质性保护优先区。然后利用植被覆盖和云南省西部地区生物多样性数据对保护优先区的合理性进行判识,最终确定低人为干扰环境异质性保护优先区。再结合已建自然保护区的信息,分析云南省西部地区存在的保护空缺,进而提出基于县域单元的保护地体系优化策略。主要结论如下:(1)云南省西部地区高人为干扰区域(HDI>2.48)占研究区总面积的0.2%,主要分布在大理市、保山、昌宁、凤庆、普洱、景洪。低人为干扰区(1.16>HDI)在研究区内分布面积最大,占研究区总面积的60.0%。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北方的福贡、贡山等县;南方的江城、孟连、澜沧等县以及西部的盈江、腾冲、陇川等地。(2)整体来看,云南省西部地区低人为干扰环境异质性保护优先区主要分布的县域有:贡山、福贡、维西、云龙、江城、泸水和德钦等七县。其中,保护优先区在贡山县内分布最多,覆盖贡山县86.36%的区域且贡山县内自然保护区覆盖率也最高,贡山县内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覆盖了超过50%县域面积,而江城县内无省级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布。(3)研究识别出的低人为干扰环境异质性保护优先区的植被覆盖率为91.5%,主要植被类型为温凉性针叶林、季风常绿阔叶林、寒温性针叶林、暖温性灌草丛及灌丛、暖温性针叶林等5种;云南省西部研究区内动物物种大多集中于西部边境,滇西南地区。即西双版纳自治区和腾冲及周边等地;云南省西部研究区内植物物种大多集中在滇西南,保护植物分布最少的位于研究区中部地区。(4)研究区内自然保护区覆盖率<5%且低人为干扰环境异质性保护优先区占比>17%的县域有:云龙、江城、永平、施甸、芒市、巍山、昌宁、龙陵等共8个县市。其中江城、施甸、芒市和昌宁内无自然保护区分布。自然保护区覆盖率<5%且低人为干扰环境异质性保护优先区占比<17%的县域有:勐海、剑川、镇沅、景谷、澜沧、西盟、梁河、孟连、宁洱等9县市,其中西盟、梁河、孟连、宁洱等县无自然保护区分布。这些无自然保护区分布且有较多保护物种的县域急需建设和优化保护区体系。本研究表明,人为干扰和环境异质性的耦合可在一定程度上较好的识别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前者依据云南省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数据,较好地揭示了云南省西部地区的人为干扰现状,后者能更好地在气候变化背景下保护云南省西部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两者耦合能更有效的识别保护优先区。这一研究为区域宏观尺度上的保护地体系优化提供了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