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苹果属植物系统发育基因组学研究

来源 :河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sld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苹果属是蔷薇科苹果亚科的一类开花植物,主要分布在北温带地区,具有重要的经济和观赏价值。由于种间形态特征复杂多样,频繁的杂交和渐渗一直伴随着苹果属的进化,导致该属系统发育关系尚未完全解决。中国拥有21个苹果属物种和丰富的栽培品种。叶绿体基因组为母系遗传,没有重组等复杂的演化信息;简化基因组为双亲遗传,通过大量的标签序列可获得全基因组的变异信息,这些特性在植物系统发育关系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为了理清苹果属物种的系统发育关系和主要栽培品种起源,基于叶绿体基因组和简化基因组变异信息重建苹果属的系统发育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断苹果属的生物地理学历史,推测亚洲物种是否参与了国外观赏海棠的驯化,以及栽培苹果(Malus×domestica)起源,探讨苹果属叶绿体基因组在演化过程中经历了哪些适应性进化。本研究通过高通量测序组装出苹果属13个物种和13个主要栽培品种的叶绿体基因组,结合GenBank发布的苹果属18个物种叶绿体基因组序列对苹果属的叶绿体基因组演化进行深入分析。此外,研究通过简化基因组测序(RAD-seq)对中国的35种苹果属植物(21个物种,14个栽培品种)进行DNA变异检测。基于叶绿体基因组和简化基因组变异信息,使用最大似然法(ML)和贝叶斯推断(BI)的方法对苹果属系统发育关系进行重建,利用BEAST、RASP和Paml软件估算苹果属物种分化时间,重建祖先分布区,推断苹果属的演化历史和筛选正向选择位点。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
  (1)对26个苹果属植物的叶绿体基因组进行了测序组装和解析。组装后的叶绿体基因组序列长度为159,908-160,230bp。与已发表的苹果属叶绿体基因组一样,所有样品的叶绿体基因组都具有典型的四分体结构,包含一个大单拷贝区(LSC:87,964-88,349 bp)、一个小单拷贝区(SSC:19,176-19,214 bp)、两个反向重复区(IR:26,348-26,370 bp)。该属基因组GC含量非常相似,为36.50-36.58%。所有基因组编码相同的113个独特基因,其中包含79个蛋白编码基因、30个tRNA基因、4rRNA基因。rps12基因具有反式剪接结构,其5外显子位于LSC区,3外显子位于IR区。在这些基因中,共有15个基因含有一个内含子,2个基因含有两个内含子。
  (2)对苹果属的叶绿体基因组比较分析表明,基因组结构相对保守,无基因重排事件。国内21个苹果属物种中检测到788个SNP和大量的简单重复序列(SSR)。叶绿体基因组可视化分析,以新疆野苹果(M.sieversii)叶绿体基因组为参考基因组,发现IR区域的序列变异低于LSC和SSC,高变异区域多位于非编码区。此外,我们分别将编码区和非编码区提取出来,进行核苷酸多态性分析,成功筛选3个高变异区域(Pi>0.01),rps12,ndhC-trnV和trnR-atpA。对苹果属适应性进化分析中,成功检测到rpoB基因包含正向选择位点。
  (3)分别利用叶绿体全基因组序列、编码区序列和非编码区序列的数据集进行系统发育分析,重建苹果属系统发育关系,得到的拓扑结构基本一致,表明系统发育关系较为可靠,其中以全基因组变异信息构建的系统发育树的支持率最高。系统发育树结果支持苹果属为多系类群,主要分为两大支系即亚洲支系和欧美支系,与传统分类学不完全一致,属间及属下的分类问题需进一步修订。从国外引进的观赏海棠以及美洲的窄叶海棠(M.angustifolia)和褐海棠(M.fusca)与亚洲支系聚为一支,栽培苹果与欧洲野苹果的亲缘关系比新疆野苹果更近。台湾林檎(M.doumeri)和欧美支系位于苹果属系统发育树的基部,这可能与这些物种在进化中较为原始有关。
  (4)基于化石校准节点,我们使用BEAST软件对苹果属的分化时间进行估算。研究结果表明,苹果属的起源时间约为40.15Ma,亚洲支系的分化时间为33.14Ma。欧美支系的分化时间为25.0Ma。基于系统发育树和物种地理分布信息,生物地理学分析结果推测苹果属植物的共同祖先主要分布于亚洲地区,之后由东亚地区经白令陆桥迁移至北美再到欧洲及地中海地区。
  (5)基于35个苹果属植物的简化基因组数据(RAD-seq),我们使用不同方法构建系统发育树(ML和BI),其拓扑结构完全一致,将苹果属分为4个支系,且支持率较高。在苹果属样品的群体遗传结构分析中,部分个体检测到了基因池混合现象,这为进一步揭示苹果属复杂的网状进化模式奠定基础。
其他文献
2014年8月18日,中共中央深改组审议通过《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至今,“媒体融合”国家战略实施迈入第六个年头。在融合媒体平台、渠道等全方位建设中,内容建设也相应处于不断转换升级的过程。自媒体越来越深度性的嵌入,不断为媒体融合赋能,也为其带来内容传播方式和结构的变革。自媒体嵌入下的对用户的新闻信息的社交性传播,成为当下重要的发展趋势。基于这一论题,贴近普通民众、贴近日常生
学位
在网络强国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移动互联网覆盖了98%的乡村地区,乡村的经济和文明都得到了全方面发展。与此同时,微信经过九年的用户积累与沉淀,功能不断完善。微信使用不仅改变了农村地区传统的人际交往方式,也逐渐改变着中国农村整体的面貌。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深度访谈法和参与式观察法三种研究方法,选定河北省涉县农村作为研究区域,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围绕农村用户的微信使用状况及微信使用对农村
学位
作为一种人格特质、理性选择和文化资源,信任是个体安全感的基本屏障,更是人际关系、社会系统运行的内在基础。一方面,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加剧了热点事件的扩散,拟态环境的非镜像建构导致受众出现认知上的刻板偏差,社会不信任现象越来越普遍,医患之间的不信任现象成为医疗卫生系统的突出问题。社会对医疗行业的不信任造成医务工作者的声誉下降,暴力伤医事件频发。这些事实反过来又导致医生行医中的消极自保心态,抬高医疗服务的
新媒体发展至今,微博以其超高的受众关注度,成为了众多个人和企业开展营销活动的重要平台。其中,电视剧因为自身丰富的内容性与极强的话题性与微博用户的社交及娱乐需求高度契合,并且微博的开放性也十分有利于电视剧内容和话题的扩散,因而以微博为平台开展营销活动已受到电视剧营销人员的广泛认可。新媒体环境下议程设置理论也呈现出新的特点。电视剧微博营销通过在微博计划性的进行议程设置,以话题带动关注,进而提高收视率。
学位
互联网与媒介技术的发展使粉丝的作用越来越大,粉丝行为对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是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文化力量。影视产业的发展,IP剧的传播都离不开粉丝的推动。本文研究以IP剧《陈情令》粉丝群体为研究对象,通过文本分析法、文献分析法、调查问卷及深度访谈等方法,运用象征性互动理论对IP剧中的粉丝互动行为所呈现的文化传播现象进行分析研究。本论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对本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意义、研究综
学位
岳麓书院公布了多枚“卒律”、“卒令”,为进一步认识秦律令提供了全新的资料。本文在补释简文、调整编连的基础上,对律令的内容进行研究。对相关律令的补释,主要是利用其他简牍与学界的研究,再结合自己的认识,对整理者的注释进行补充或修改。并对一些简文的句读、释字以及简册的编连做调整。《尉卒律》之“尉”指县尉;《郡卒令》之“郡”指郡守;《尉郡卒令》之“尉郡”是指郡尉这样级别较高的“尉”;《廷卒令》之“廷”指司
学位
阎锡山“治晋”后期山西党组织、党员和一些社会进步团体为了挽救民族危机,创办了许多的进步期刊。这些刊物表面上是为阎锡山服务,宣传他的经济理论,但实质上是借阎锡山的“学术自由、真理战胜”口号,通过“讲学”的方式来介绍进步思想,是为革命做舆论准备。阎锡山“治晋”后期的山西进步期刊主要有《政治会刊》、《政法月刊》、《抗日月刊》、《太原红旗》、《上党红花》、《武乡周报》、《中外论坛》、《文艺舞台》、《突击》
学位
焦循是我国清代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经学家,戏曲理论家。他是乾嘉扬州学派的代表人物,被称为“清代通儒”。他一生为教育事业献身,不辞辛劳,著述颇多,经史子集无所不涉,于学无所不通,于经无所不治,为后人留下多达六十多种、四百余卷、数百万字的宏富巨著。焦循的教育思想不仅对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教育发展起过重要作用,而且对我国近代教育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学术界高度重视他在易学、数学、史学、经学等方面的成
学位
通过开顶式气室控制大气CO浓度,对大豆生长发育、生理特性及产量品质等进行实验测定,研究了大气CO浓度升高对大豆株高、茎粗、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水分利用效率、光能利用率、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叶绿素含量、脂肪含量、蛋白质及氨基酸含量的影响,并探讨了大气CO浓度增长状况下大豆生长发育、生理特性和产量品质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与对照CO浓度(350μmol·mol)相比,大气CO浓度为450μmol·m
学位
目的: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 Retinoic acid,ATRA)是维生素A的活性代谢产物,在脊椎动物骨骼发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研究斑马鱼幼鱼发育过程中,维甲酸(Retinoic acid, RA)信号对糖皮质激素诱导的斑马鱼骨质疏松(Glucocorticoid induced osteoporosis,GIOP)模型的干预作用,并探讨ATRA对幼鱼骨骼形成、骨代谢平衡的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