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广告的社会文化研究

来源 :中南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yunb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国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可自由支配收入连续增长。同时,国家带薪休假制度与法定节假日制度的日益完善,促进了我国居民闲暇时间的增多。居民可自由支配收入和闲暇时间的共同增长,带动我国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在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环境下,旅游企业和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为了能够提高本企业或本地的旅游知名度,都纷纷增加对旅游广告的投入。旅游广告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广告是指通过一定媒介发布旅游信息,以扩大旅游目的地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以及促销旅游产品及服务,最终达到吸引旅游者前来消费的目的。旅游广告不仅具有经济性特征,还具有明显的文化性特征,它是文化的载体与传播工具。但是,在进行旅游广告文化传播的过程中,虚假低俗的旅游广告层出不穷。这不仅会破坏旅游目的地的形象,也影响旅游广告的传播效果。尤其是在少数民族旅游广告中,由于受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以及民族文化差异的影响,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理解就会产生偏差,从而制约少数民族旅游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本文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旅游广告为例,选取来源于网站新媒体及报刊杂志等传统媒体的旅游广告为样本,对其采用的文字策略(指示语策略、互文性策略、及物性策略、行为施动者策略、信息提示策略)和图像策略(再现意义、互动意义、构图意义)分别进行话语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恩施州少数民族旅游广告中,存在着过多的言过其辞之弊;旅游广告图像中较多采用远距离视角;图像与文字组合模式的不合理;高度重视自然旅游资源,过于轻视文化旅游资源。因此,在进行少数民族旅游广告推广过程中,旅游广告宣传营销文本应把握用词的准确度;应从多种社会视角描述旅游广告图像;采用合理的旅游广告文字与图像组合模式,以减少不同族群间的文化差异;注重对恩施州自然旅游资源和文化旅游资源的共同推广,以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与文化旅游资源吸引旅游者的目光。
其他文献
随着城市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市民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城市的绿化,即城市园林绿化系统,它更能接近居民的实际生活,也把“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的很透切。基于此,本文主要对
为确定适合我国炼油厂的制氢工艺路线,以低成本获得高品质氢气,对比分析了可供炼油厂采用的各种制氢技术,包括轻烃蒸汽转化、重质油气化、煤/石油焦气化和焦炉气制氢等的工艺
为切实掌握全省莲藕“亩园万元”高效创建活动效果,分析2007年全省莲藕发展形势,提出2008年工作意见,根据站里的要求,我们于2007年11月9日深入贵溪市流口镇横路村,对莲藕产业发展
成语“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自汉赵歧为《孟子注》,到新中国建立之初,乃至建国后,一直被人们所苟同,用法也几乎一致。文章依据我国田野考古发掘的大量资料和传世文献的“考异
儿童体验馆是当今社会提供儿童娱乐、学习的生活场所。儿童体验馆的形成和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有着紧密的关系。现在广泛存在的儿童体验馆从传统的游乐经营方式逐渐转变为集餐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