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运动性疲劳是一种具有特殊的运动特色、较常发生于竞技运动过程中的疲劳症状。它是严重危害运动员身体健康,并影响运动成绩的首要因素。关于运动性疲劳在古代论述中的记载,分散可在虚损、劳倦及虚劳等著作中看到,现常认为肾、肝及脾的功能失调和运动性疲劳密切相关。另有一些研究认为,脾主运化输送水谷精微,脾主四肢肌肉,脾气足则能量发代谢旺盛,机体免疫力得以提升,脾气虚损,湿邪困阻中焦肌肉,则易出现肌肉发疫沉重,产生运动型疲劳;肝主藏血,冲为血海,冲任隶属于肝,肝主筋,筋连肉,肝主疏泄。这些研究从不同角度,分别探讨了运动性疲劳与肝、脾的关系。但系统性的从与肝脾生理病理机能相关角度深入研究运动性疲劳的相关报道尚少。本课题组从中医肝脾相关理论出发,研究针刺对运动时机体血乳酸、血尿素氮等的影响,考察针刺对运动性疲劳防治作用,避免服用药物引发的药检超标,且深入研究针刺防治运动性疲劳的可能作用机理,为今后治疗运动性疲劳的提供理论基础,优化防治策略。方法:从我校体育健康学院筛选符合该实验标准的受试对象60例,年龄在18到23岁间。经常规体检未发现任何异常,体质属肝郁脾虚型,运动能力相近,每日规定的运动量基本相同。随机分为成药组、针刺组,每组30例,采用隐藏方案分配治疗。两组从第一天同时进行训练后即开始治疗,成药组采用口服逍遥散+党参颗粒治疗,观察组采用针刺治疗,共治疗一个训练周期(两周),检测他们在治疗前及1个训练周期结束后的各项指标,包括对生化指标血尿素氮、血清肌酸激酶,免疫指标白细胞(WBC)数量、CD3+CD4+细胞数,血清中免疫球蛋白IgA、IgG、IgM含量以及反应时,对疲劳主观感觉评分(RPE)、症状评分进行测定,以探索针刺治疗对运动性疲劳的防治作用。结果:1.经针刺与成药治疗后,血尿素氮、血清肌酸激酶浓度均降低,且针刺组降低更明显。在血尿素氮方面,针刺组治疗前后比较,P=0.000<0.01,t=-8.112,成药组治疗前后比较,P=0.026<0.05,t=-2.346,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P=-0.014<0.05,t=2.5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清肌酸激酶方面,针刺组治疗前后比较,P=0.000<0.01,t=-8.098,成药组治疗前后比较,P=0.000<0.01,t=-5.547,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P=0.049<0.05,t=2.0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经针刺与成药治疗后,白细胞WBC数量均降低,且针刺组降低更明显。针刺组治疗前后比较,P=0.000<0.01,t=-4.565,成药组治疗前后比较,P=0.000<0.01,t=-4.42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P=0.028<0.05,t=2.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经针刺与成药治疗后,CD3+、CD4+细胞数均升高,血清中免疫球蛋白IgA、IgG、IgM含量也增加,且针刺组升高更明显。在CD3+方面,针刺组治疗前后比较,P=0.000<0.0,,t=25.237,成药组治疗前后比较,P=0.000<0.01,,t=70.89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P=0.000<0.05,t=4.8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D4+方面,针刺组治疗前后比较,P=0.000<0.01,t=17.951,成药组治疗前后比较,P=0.000<0.0,,t=13.456,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P=0.000<0.01,t=4.4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gA方面,针刺组治疗前后比较,P=0.001<0.05,t=3.648,成药组治疗前后比较,P=0.000<0.01,t=5.546,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P=0.011<0.05,t=2.7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gG方面,针刺组治疗前后比较,P=0.000<0.01,t=5.812,成药组治疗前后比较,P=0.000<0.01,t=4.37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P=0.042<0.05,t=2.0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gM方面,针刺组治疗前后比较,P=0.001<0.05,t=14.156,成药组治疗前后比较,P=0.000<0.01,t=8.854,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P=0.000<0.0,,t=4.8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针刺观察组与成药组均能缩短反应时,且针刺观察组缩短更明显。针刺组治疗前后比较,P=0.000<0.01,t=-7.040,成药组治疗前后比较,P=0.000<0.01,t=-5.01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P=0.006<0.05,t=2.8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经针刺和成药治疗后,RPE评分及症状评分均明显降低,且针刺组降低更明显。在RPE评分方面,针刺组治疗前后比较,P=0.000<0.01,t=-4.572,成药组治疗前后比较,P=0.011<0.05,t=-2.70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P=0.025<0.05,t=2.3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症状评分方面,针刺组治疗前后比较,P=0.000<0.01,t=-6.935,成药组治疗前后比较,P=0.000<0.01,t=-4.3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P=0.040<0.05,t=-2.1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研究结果显示:针刺组在改善血液生化指标方面优于成药组,针刺组的血尿素氮、血清肌酸激酶水平显著低于未治疗前;在改善免疫指标方面,针刺组明显降低白细胞数量、提高CD3+、CD4+细胞数,以及提高血清中免疫球蛋白IgA、IgG、IgM含量,且都优于成药组;针刺组可以明显降低反应时及RPE评分及症状评分,综合显示主疏肝健脾的针刺疗法可以通过影响血清运动相关生化指标,影响物质代谢,并激活细胞因子,提高机体免疫水平,有效缓解肝郁脾虚型机体运动性疲劳,提高了机体运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