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镜意象作为文本中灌注作者情感的意象,不计其数,每个都蕴涵了某位“我”的意蕴与精神。它由古至今承载着人类的智慧以及人生哲学,历来为学者阐发和引申。本文在广泛解读中西文本中涉及镜意象实例的基础上,有角度、递进式地展示了文学镜意象中的“我”。从文学镜意象中微观的“我”入手,逐一聚焦整个人类面对的根本问题:自我意识问题、情感困境问题、存在意义问题等。在此过程中,挖掘中西文学镜意象中的“我”的独特性,逐渐建立起感性的基本认识,并以此为基础厘清不同的“我”的相通之处,探讨求解人类根本问题的可能。从发现并运用镜意象开始,人类对自身的存在有了初步认识;在镜意象的逼真复制里,人们进行好奇的探索,滋生出种种情绪:对时空留恋、将往昔追忆。镜意象具有神秘的不可知性,从中人类对于超自然产生了无限向往;反观自身,拉康提出了“镜像理论”,康德、黑格尔、叔本华也深刻地对自我进行反思。进而人类敢于在镜意象里直面自我、正视自我,理性地清醒于自身共通的虚荣:自欺、自恋,并以“自省”的方式全面地认识“我”。作为被学者们深入解读的关于“风月宝鉴”之色空哲学的故事,《红楼梦》中还有大量的镜意象,自我的蕴藉从中可见一斑。“我”之情感亦与镜意象紧密相关:从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出发,洞察其与爱情、谎言、死亡的关系,进而逼近人类情感的困惑,追问生存困境的解决之道。因此,人类苦苦寻求自身身份,提出了“善”的道德标准,庄子的处世之道不失为现成的理论基础;德性的体现更在乎心灵的涵容,心如镜般圆明、虚静,必将使人类个体“小我”与群体“大我”的存在更诗意自由。总之,文学镜意象中的“我”不仅是感性力量的凝聚,而且是充满理性认识与超然追求的崇高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