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代的造物文化在中国及世界造物文化史中占有重要地位,论文以内蒙古中南部汉代炊煮器为研究目标与对象,旨在研究北方草原文化背景下的汉代造物特征。侧重边疆文化的造物文化特征研究,尤其是汉代活跃于内蒙古中南部地区的匈奴文明对世界文明的重构意义,以及北方民族文化与其周边地区汉文化的互动。中原文化注入北方地区的同时,北方游牧文化也是推动中原文化前进的动力。指出从设计学、造物学科和图像学、考古学等视角对于炊煮器的设计属性、社会历史之中的发展脉络和本体设计等方面展开研究。以汉代炊煮器的设计为主体,并对其类型和形成过程进行梳理,其清晰的发展脉络是造物研究的基础。在此区间内,关于炊煮器的考古发掘以及其他有关实物遗存成为研究的主要组成部分,运用历史全景研究法、设计学分型研究法和社会系统研究法以构成完整的设计研究。围绕内蒙古中南部地区汉代炊煮器所关联的综合社会风貌展开研究,包括“经济文化生态”、“技术场域”、农耕与游牧文化下的造物“汇异质性”和汉代礼祀制度等,综合的社会背景成为内蒙古中南部地区造物特征的前提和决定因素,时代的宏观图景是研究的基础和起点。通过对汉代社会的廓清,有助于造物思想的提炼,是由物到史、由史到境、由境到物的造物循环。由物到史即经济文化决定的“观物”方式,及技术生产承载的造物手段。由史到境便是图像世界中的“用物”反观。而由境到物则是回归历史原境的“评物”体系,并上升为适应于汉代炊煮器的造物观念,以炊煮器为核心,由此牵涉出的有关社会文化、礼俗精神空间不可忽视。从历史遗存的视角看待炊煮器的使用,借助图像和文献记载,对于器物的使用方式和以礼祀的视角看待炊煮器的设计,从图像证史的角度进行解析并对物进行界定。如该地区的汉代墓葬壁画和汉代画像石、画像砖等,记录着汉代日常生活和器物形态,帮助勾勒出完整的炊煮器等相关日用器的所处环境和相关信息。炊煮器的设计学研究视角则包括材质、工艺、技术和使用几个方面,以典型案例为中心,观察炊煮器物的基本属性,并且通过基本测量对于人与器物的关系予以探索。从饮食器具、炊煮器造物发展切入,梳理出清晰的炊煮器造物文化发展史。目的在于揭示古代器物所隐含的行为及习俗,造物行为与用物活动,从行为性、事件性到器用主体性,由造物到器物,由设计学视角关联起来,达到了关于物的理论思考及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