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尊历来都是人格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但是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对自尊的考察往往集中在研究特质自尊水平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影响,这使得有关研究常出现不一致的结果。直到近年来,研究者们才逐渐发现,这种研究中出现的跨情境的不一致,是因为还存在更深层次的心理结构,它们制约着特质自尊的作用。其中,吸引了广泛兴趣的研究内容就是自我价值感的权变性,人们认识到,它不但在自尊上存在独特的效应,而且对个体的思想、行为和心理健康都产生影响。 自我价值感的权变性就是自我价值感因事件成败或因是否达到自我标准而发生变化或潜在发生变化的程度。由于在个体不同的生活领域中,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自我价值感权变性,因此,又提出了自我价值感的领域权变性的概念,所谓自我价值感的领域权变性,就是指在某些特定生活领域中所发生的事件具有成功或失败的意义或者可以用是否达到自我标准来衡量的时候,这些事件的结果对个体总体自我价值的判断和体验的影响程度。 本研究就是在自我价值感领域权变性的理论框架下,重点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对于自我价值感的一般权变性和领域权变性的争议。(2)关于自我价值感领域权变性与最优自尊的关系。(3)关于自我价值感的权变性在特质自尊方面的作用问题。(4)自我价值感权变性的形成和发展问题。 带着以上的目的,本研究在总结以往理论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假设,并采用多角度、聚合型的研究策略对假设加以检验。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绪论部分。概述了自我价值感权变性研究领域中主要理论和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研究的目的和研究思路,并确定了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参考国外相关量表,编制适用于中国大学生的自我价值感领域权变性量表,测量人际接纳、个人目标和道德原则等三个领域中自我价值感的权变性。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构造并检验了量表的构思效度。结果表明,编制的量表具有较好的构思效度,结构具有跨组的不变性,同时,内部一致性系数和重测信度表明量表在测量大学生群体时较为可靠和稳定。 第三章,引入了情境的自我关联性的概念。对于情境的自我关联性,高自我关联性是指,情境对自我产生了直接的提示作用,而低自我关联性则是指情境对自我的影响来自于间接的暗示。随后,两因素协方差分析显示,权变性高的个体在自我关联高的情境中比在自我关联低的情境中有更高的状态自尊。同时,在自我关联高的情境中,权变性高的个体比权变性低的个体总体上有更高的状态自尊,但在自我关联较低的情境中,两者的状态自尊没有明显的差异。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在成功或失败的情境中,自我价值感的权变性、特质自尊和情境的自我关联性对状态自尊存在三重交互作用,进一步的简单斜率检验表明,在成功的情况下,高权变高自尊的个体在高自我关联的情境中比在低自我关联的情境中有更高的状态自尊,而低权变高自尊个体的状态自尊则不易受到情境的自我关联性的影响。在失败的情况下,高权变低自尊的个体在高自我关联的情境中比在低自我关联的情境中有更高的状态自尊,而低权变低自尊个体的状态自尊则不易受到情境的自我关联性的影响。 第四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个人目标权变性较高的个体更不愿意参加帮助他人的活动,更不愿意选择不易成功但有利于成长的目标。典型相关分析显示,人际接纳权变性高的个体更少采用解决问题的方式,而更多采用幻想、退避和自责等不成熟的方式应对困境;道德原则权变性高的个体更多采用成熟的应对方式。 第五章,对交叉列联表进行的卡方检验表明,人际接纳权变性高的个体产生认知偏差的比例显著高于低分组。道德原则权变性高的个体比权变性低的个体更少地产生认知偏差。而偏相关分析则显示,在道德原则上权变性高的个体有较高的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较低的抑郁和焦虑,反映了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而在人际接纳上权变性高的个体则有较低的生活满意度,同时,人际接纳上权变性高的个体倾向于有较高的抑郁和焦虑,反映了较低的心理健康水平。 第六章,通过结构方程建模的方法,验证了自我价值感的个人目标权变性和道德原则权变性各自独立地形成和发展,并建立在人际接纳权变性发展的基础上。偏相关分析则表明,在道德原则上权变性高的个体,其父母较经常采取温暖和理解的方式对待;而在人际接纳上较高的权变性与母亲较多的过分干涉和保护有关;父亲的惩罚、严厉与较高的个人目标权变性相关。 第七章,通过对以上结果的综合讨论,得出:(1)自我价值感领域权变性的构想得到了验证,而一般权变性的构想没有得到本研究的支持。(2)自我价值感的道德原则权变性是最优自尊的一种形式。(3)总的来说,在自我关联较高的情境中,高权变性的个体比低权变性的个体其特质自尊更易受到情境影响,更易表现出自我提升或自我保护的反应。(4)自我价值感领域权变性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内因和外因的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