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PE联合UC-MSC治疗HBV-ACLF的临床疗效分析

来源 :昆明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estchu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 的]探讨改良血浆置换联合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安全性,并对其疗效、临床价值进行分析评价。[方 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昆明医科大学附属甘美医院的96例HBV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相关的病例资料,并经过严格的纳入标准对其进行分组,具体分组及治疗情况如下:48例HBV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为A组,即仅使用常规内科治疗并加用改良血浆置换。48例HBV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为B组,给予常规内科治疗及改良血浆置换下,同时进行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ⅳ)。收集各组入院前相关实验室指标(TBIL、AST/ALT、ALB、INR、HBV-DNA、AFP等),并整理治疗后第3d、7d、4w、12w各项指标(TBIL、AST/ALT、ALB、INR、HBV-DNA、AFP 等)以及 1 年后的生存时间。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各组近期、远期临床疗效进行分析,同时观察在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不良反应情况,对改良血浆置换联合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安全性及其临床疗效进行评估。[结 果]纳入的96例HBV-ACLF患者,出现了不同治疗相关的并发症,低血压13例(A组8例、B组5例);过敏反应,出现荨麻疹5例,(A组4例、B组1例);其中在治疗过程中,患者症状不缓解,或出现症状加重,改变治疗方法,(即行肝移植术)(A组3例、B组1例);发热15例,(A组5例、B组10例);消化道出血3例,(A组2例、B组1例);肝性脑病1例,(A组1例、B组0例);肝肾综合症(A组1例、B组0例),继发SBP3例(A组2例、B组1例);置管部位出血(A组6例、B组3例),所有患者通过维持循环、抗过敏、止血、抗感染、纱布包扎出血部位等对症处理后均顺利完成治疗。治疗前患者所有的生化指标(TBIL、AST/ALT、ALB、INR、HBV-DNA、AFP等)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3d,各生化指标(TBIL、AST/ALT、ALB、INR、HBV-DNA)各组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但A、B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从随访第7d、1月、3月,A、B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对于AFP,从第3d、7d、1月、3月,A组AFP较B组显著升高、且A、B间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通过比较1月后的临床好转率、总体并发症、以及长期(1年后)的生存率比较(Log—rank检验)得出B组的短期好转率、安全性、长期生存率均优于A组。[结 论]1.在我中心前期使用改良血浆置换(A组)治疗HBV-ACLF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联合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B组)HBV-ACLF患者,并得出如下结论:B组的疗效、短期内的临床好转率、总体并发症以及长期生存率均优于A组,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说明改良血浆置换联合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HBV-ACLF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在临床上值得进一步推广。2.在治疗过程中,AFP可以作为HBV-ACLF患者短期内的临床疗效的预测指标。3.在前期使用改良血浆治疗的基础上(降低血清中游离的HBV-DNA,避免二次攻击肝脏),联合使用干细胞能加快肝细胞的再生,促进肝功能凝血功能的恢复。
其他文献
1 麦饭石的最佳添加量和粒度不同畜禽麦饭石的添加量亦不同,饲料中的合理添加量则因不同动物、不同季节、不同区域(原产地与异产地的价格比)等,还有因饲料结构和营养浓度的不
新时代高职内涵发展对高职科研提出了挑战,引导科研方向、规范科研行为刻不容缓。通过对高职科研规范的界定和构建时应该注意的原则分析,得出结论:构建科研管理规范要量体裁
准备材料黑色、白色无纺布各1块、剪刀、针线、太空棉、塑料垫板、双面胶,如图1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代表出国家的发展水平,更大大促进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从小对学生进 行科普知识教育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对学生成人后个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