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的外显性行动受内隐性意识的驱动,外在的关系反映内在的结构。所以,要搞民族研究,既要研究民族、民族发展、民族关系、民族与国家关系等外显性表现,又要研究民族认同、族际认同、国家认同等内隐性要素,还要研究各种认同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便能够消解各种认同之间的张力与冲突,促进各种认同的共生与协调。基于上述考虑,本研究着重探讨了民族认同、族际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共生关系。 民族认同、族际认同与国家认同是多民族国家内部三种重要的认同形态,三种认同与民族问题所涉及的民族自身的发展、民族与民族之间、民族与国家之间具有密切的关联。 从民族认同、族际认同、国家认同的关系来看,民族认同在横向上与族际认同形成了竞争与共生关系,纵向上与国家认同存在着共生关系。 民族认同包括归属性认同和赞同性认同,前者事关认同与分界,涉及归属问题;后者事关对本民族的态度、情感。所以,在归属性认同确定的情况下,每个民族都存在积极认同或者消极认同。在族际交往过程中,对自我和他者的不同态度、认知和评价,产生了不同的结合模式,从而形成了民族认同与族际认同之间不同的竞争与共生关系,对自我的积极认同和对他族的偏见容易形成民族认同与族际认同之间完全的竞争关系;对自我的消极认同和对他族的偏见容易形成民族认同与族际认同之间相互隔离的状态;只有参与交往的各个民族具有积极健康的自我认同,对他族具有亲和动机和亲近态度,才有可能形成民族认同与族际认同之间理想的和谐共生关系,这种和谐共生关系既有自然生成的过程,更需要人为营造和构建。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既存在张力和冲突,也存在和谐共生。国家构建与族体发展之间的矛盾、族际经济利益关系失衡、消极民族认同等都可能形成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张力和冲突,但矛盾和冲突不是恒定的,两者之间也可以和谐共生。国家认同由归属性认同和赞同性认同两部分构成,构成归属性国家认同的基本元素有领土、历史、文化、同胞,这些元素与民族认同的元素形成了许多交叉和重叠,成为两种认同共同的资源,这是两者共生的基础之一;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在不同的场景满足不同的需求,民族认同触及人类深层情感,具有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国家认同作为共性和共同利益的理性认知,具有弥合差异的能力,国家认同需要借助民族认同中的“族性”力量,而民族认同同样需要国家认同中的“理性”要素,这种功能的互补性是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和谐共生的又一重要基础。 族际文化交流、经济互补互惠、共同的历史命运乃至特定族际环境下的相同肤色或人种特征都可能形成族际间稳定的共性交集和共享格局,从而产生族际认同。族际认同所铺就的相互交织、相互链接的心理意识网络是民族团结的心理基础和精神力量,同时也是国家认同赖以生成的深厚土壤。只有汲取、提炼族际认同的积极成果,国家认同才能获得其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泉;相反,族际认同只有接受国家认同的规约和导引,才能获得意义、目标和发展方向。 在民族认同、族际认同和国家认同三者的关系中,由于国家的特殊职能和拥有的绝对资源,它可以借助制度和规范的力量,既能保护民族认同,也能够实施民族同化政策;既能促进族际认同建设,也能够破坏族际认同。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家认同基于主导的地位,当国家认同能够保护和尊重民族认同,加快族际认同建设,就能够促进三种认同之间的共生与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