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西走廊地处绿洲-荒漠过渡带,以绿洲农业为主,地下水位的下降使过渡带植被干枯死亡,绿洲生态系统不断退化,严重制约着绿洲生态农业的持续发展。本研究工作选择位于河西走廊民勤绿洲与巴丹吉林沙漠的过渡带的民勤沙生植物园内的水分蒸腾观测场,研究不同地下水位(1.4 m,2.4 m和3.4 m)和人工控制三种施水量(W0:0,W1:15和W2:30 kg/m2 month)对沙生植物花棒(Hedysarum scoparium Fisch et Mey.)、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C.A.Mey.)Bge)、沙拐枣(Calligonum mongolicum Turcz.)不同深度根际土壤的含水量、pH值、纤维素酶、过氧化氢酶、脲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地下水位深度(depth of groundwater,DGW)相同时,花棒、梭梭根际土壤的纤维素酶、过氧化氢酶和脲酶的酶活性随土层深度的加深而降低,其中纤维素酶和过氧化氢酶的酶活性总是梭梭大于花棒,随着水位下降,具有相同的趋势;梭梭脲酶的酶活性随着水位的下降由高于花棒降为低于花棒。在土层深度相同时,随DGW的增加,花棒、梭梭根际土壤的含水量下降、pH值上升;花棒的纤维素酶、过氧化氢酶的酶活性在1.4m的DGW最大,3.4 m最小,花棒的脲酶活性在2.4 m的DGW最大,3.4 m最小;梭梭的纤维素酶和脲酶活性在2.4 m的DGW最大,3.4 m最小,梭梭的过氧化氢酶活性在1.4 m的DGW最大,3.4 m最小。 当施水量由W0增至W1和W2时,花棒、沙拐枣根际土壤的含水量、pH值升高;在相同的土层深度,在施水量为W0时,花棒的过氧化氢酶和沙拐枣的纤维素酶活性最高,施水量为W2时,酶活性最低;在施水量为W1时,花棒的纤维素酶、脲酶和沙拐枣的过氧化氢酶和脲酶活性最高,施水量为W2时,酶活性最低。在施水量相同的情况下,花棒、沙拐枣的纤维素酶的酶活性均在40-60m的土层最高;过氧化氢酶和脲酶的酶活性在0-20cm的土层最高,土层加深,酶活性逐渐降低。 本研究发现,在绿洲-戈壁过渡带,地下水位的过度下降,灌溉水量过多,都会降低所测定的3种植物根际土壤酶的活性,从而有可能消弱根际土-植界面的C、N物质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