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回顾分析我院2014年9月-2019年9月前列腺穿刺活检患者的病例资料,探讨2型糖尿病(T2DM)、服用二甲双胍与前列腺癌(PCa)阳性率的关系及血糖水平与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水平间的关系,从而对T2DM患者及服用二甲双胍患者的前列腺癌的诊疗提供指导。【方法】系统性回顾2014年9月至2019年9月于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泌尿科1720例前列腺穿刺活检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患者的年龄、糖尿病病史及口服二甲双胍史、术前(前列腺穿刺活检术)血糖、术前血清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PSA)、术前血清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PSA)、睾酮(TS)、前列腺体积(PV)、身体质量指数(BMI)、临床分期(T分期)、有无骨转移、术后病理分级(Gleason分级)等临床数据。并依据是否患有T2DM分成T2DM组和NT2DM组,其中T2DM组根据T2DM病程分为病史小于10年(T2DM≤10年)组和病史大于10年(T2DM>10年)组,T2DM组根据是否口服二甲双胍分为二甲双胍组和非二甲双胍组。利用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并分析各组T2DM、二甲双胍对前列腺癌发生、发展的影响及血糖水平与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水平关系。【结果】1.T2DM组与NT2DM组PCa评价指标比较经排除标准排除后,本研究共纳入1720例前列腺增生穿刺活检患者,总体平均年龄为68.4岁。其中T2DM组485例,NT2DM组1235例。T2DM组PCa阳性率较NT2DM组高(p<0.05)。对比两组患者病理分级(Gleason评分<7低危,Gleason评分≥7中高危)、临床分期(T分期),发现两组低危、T2期PCa阳性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2DM组患者中高危、T3、T4期PCa阳性率较NT2DM组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将年龄、BMI、睾酮、血糖、前列腺体积相关混杂因素纳入回归分析后T2DM组PCa、中高危、T3、T4期PCa发病风险较NT2DM组高(p<0.05,OR>1)。2.T2DM病史小于10年组与病史大于10年组PCa评价指标比较T2DM按病史≤10年和>10年划分为病史小于10年组(340例)、病史大于10年组(145例)。病史小于10年组与病史大于10年组PCa阳性率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低危、中高危、T2期、T3期PCa阳性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史小于10年组T4期PCa阳性率患者较病史大于10年组低(p<0.05)。与NT2DM组相比,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调整年龄、BMI、睾酮、血糖、前列腺体积相关混杂因素后病史小于10年组PCa、中高危、T3期、T4期PCa穿刺阳性率较NT2DM组高(p<0.05,OR>1),病史大于10年组中高危PCa、T4期PCa发病风险较NT2DM组高(p<0.05,OR>1),病史大于10年组低危PCa发病风险较NT2DM组低(P<0.05,OR<1)3.二甲双胍组与非二甲双胍组PCa评价指标的比较T2DM患者按是否服用二甲双胍分为二甲双胍组(145例)、非二甲双胍组(340例)。二甲双胍组和非二甲双胍组PCa阳性率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PCa患者低危PCa、T2期、T3期、T4期PCa阳性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甲双胍组患者中高危PCa阳性率较非二甲双胍组高(p<0.05)。与非二甲双胍组相比,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调整年龄、BMI、睾酮、血糖、前列腺体积相关混杂因素后二甲双胍组中中高危PCa发病风险较非二甲双胍组高(p<0.05,OR>1),低危PCa发病风险较非二甲双胍组低(p<0.05,OR<1)。4.T2DM组、NT2DM组中血糖水平与PSA水平的关系分别对TPSA、FPSA进行线性回归分析,T2DM组的TPSA(r=-0.177,p=0.000)、FPSA(r=-0.192,p=0.000)水平与血糖水平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NT2DM组的TPSA(p=0.828)、FPSA(p=0.214)未见显著相关性。5.相关组别PCa患者骨转移率。T2DM组PCa患者较NT2DM组骨转移率高(p<0.05)。二甲双胍组PCa骨转移率较非二甲双胍组低(p<0.05)。病史小于10年组和病史大于10年组PCa患者骨转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T2DM是PCa发生的一个危险因素,T2DM患者PCa肿瘤更具有侵袭性,较长的T2DM病史存在降低低危PCa发生风险的作用。2、二甲双胍可降低低危PCa发生风险,降低PCa骨转移率。3、T2DM患者中,高血糖水平有轻度降低PSA水平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