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煤矿千米深井切顶成巷围岩变形机理及控制

来源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naprogra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留煤柱开采是我国井工矿开采煤炭资源的传统方式,但煤炭资源的浪费以及大量的巷道掘进工程制约了井工矿高效采掘接替、安全绿色生产。切顶卸压自成巷无煤柱开采技术(“110”工法)是近年来逐渐发展起来的新型无煤柱开采技术,现场应用效果表明其在解决井工矿采掘接替紧张、提高回采率、实现煤炭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随着浅部煤炭资源逐渐开采殆尽,煤炭资源的开采逐渐转向深部,在“三高一扰动”的影响下,深部巷道围岩控制难度增加。本文以安居煤矿5307工作面为工程背景,综合运用理论分析、室内实验、数值模拟以及现场工业性试验等手段围绕千米深井切顶成巷围岩稳定性控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揭示了千米深井切顶成巷围岩运动和应力演化规律,形成了千米深井切顶成巷围岩控制技术。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现场调研和室内外实验对试验工作面工程地质条件进行了分析评价。安居煤矿地应力场以水平应力为主,侧压系数为1.15~1.41;5307轨道顺槽为典型复合层状顶板,低位顶板裂隙比较发育,高位顶板为深灰色粉砂岩,完整性较好;低位泥质砂岩完整性较差、强度低、裂隙发育,稳定性差,作为采空区直接顶易垮落,但作为巷道侧顶板增大了控制难度;明确了原岩应力、采动应力、构造应力叠加作用致使围岩物理力学性质劣化。(2)分析了千米深井切顶成巷覆岩运动规律,指出切顶成巷无煤柱开采在5307工作面中的基本顶破断模式,即切缝侧开口较大、未切缝侧开口较小的非对称“O-X”形破断。建立了切顶成巷高位岩梁力学模型,分析了切顶成巷高位顶板岩梁在采空区不同矸石承载强度下的弯矩分布特征,弯矩随矸石承载强度的增大而减小;分析了采空区冒落岩体碎胀系数和抗压强度对切落岩体压实承载强度的影响,同一碎胀系数下,切落岩体承载强度随压缩应变的增加而增大,同一压缩应变下,切落岩体的抗压强度越高,压实岩体的承载强度越大。(3)建立了切顶成巷低位顶板短臂梁力学模型,分析了顶板支护强度、切顶高度、短臂梁回转角度、巷道宽度以及矸石侧向作用力五种因素相互耦合影响下自成巷顶板变形规律。此外,对采后成巷实体煤帮和碎石帮稳定性进行了理论分析,得出了实体煤帮塑性区宽度表达式,结合碎石帮破碎矸石物理力学特性,借鉴挡土墙侧压力计算方法对碎石帮挡矸结构受力进行了估算。(4)通过FLAC3D数值模拟软件研究了留煤柱开采和无煤柱开采采动支承压力分布特征,分析了切顶成巷无煤柱开采的卸压效应。借助偏应力第二、三不变量分析了切顶成巷全过程围岩应力状态演化过程,同时对影响采空区冒落岩体承载强度的碎胀系数和抗压强度因素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通过经验公式和参数反演法确定了双屈服模型参数,并对双屈服模型进行了验证。(5)通过偏应力第二、三不变量分布特征对工作面前方和采后巷道围岩稳定性进行了分析评价。工作面前方,回采帮侧偏应力第二不变量峰值集中于煤体深部5~8m处,巷帮中部相对更易发生变形破坏;由巷帮至煤体深部,顶板岩层应变状态横向分布为低强度压应变-高强度压应变-平面应变状态,非回采帮侧巷道顶板受压强度大于回采帮侧。工作面后方,低位顶板岩层畸变范围大,稳定性相对较差;实体煤帮浅部至深部偏应力第二不变量先增大后减小,不变量峰值出现在距帮4~10m范围;由巷道至实体煤帮深部应变状态先后为压应变-拉应变-平面应变,成巷段低位顶板岩层在距巷帮10m附近区域易发生断裂。(6)针对安居煤矿5307工作面超千米采深工程地质条件,提出了千米深井切顶成巷围岩控制对策,对切顶成巷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通过数值模拟和现场试验确定了切顶关键参数。按照分区分阶段控制原则,通过采前定向预裂控制顶板位态、主动让压支护增强高低位顶板力学联系,采后控顶护帮对超千米采深切顶成巷围岩进行控制。确定了切缝角度为15°,切缝高度为7000mm,爆破孔间距为500mm,通过现场爆破试验确定了两种装药结构和装药量。提出不对称围岩控制方案,采前通过两列NPR恒阻锚索配合W钢带对巷道近切缝侧顶板进行主动补强支护,采后使用U36型钢组成可缩结构配合钢筋网进行挡矸支护,单元支架配合单体支柱进行非对称临时控顶支护。(7)对5307工作面切顶成巷过程中的实测矿压数据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千米深井切顶成巷采场矿压显现、支护结构受力及围岩变形规律,通过微震事件能量大小和频次分析了切顶卸压效果。沿工作面倾向,切顶成巷无煤柱开采工作面压力分布具有非对称性特征,卸压影响范围15~22.5m,工作面压力分布中部>未切缝侧>切缝影响区。最大周期来压强度切顶影响区较工作面中部和未切缝分别降低20.9%和13.9%;轨道顺槽侧周期来压步距约15m,较未切缝的皮带顺槽侧平均增大2.5m。(8)从顶板预裂至最终留巷完成,NPR恒阻锚索共经历超前支承压力影响下缓慢增加,采后受力快速增加、缓慢增加和稳定四个阶段。同一断面单体支柱压力表现为切缝侧>实体煤侧。切顶成巷围岩变形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和非对称性特征,切顶成巷顶板下沉量切缝侧>巷道中部>实体煤侧,底鼓量巷道中部>实体煤侧>切缝侧,帮部变形量实体煤帮>碎石帮。
其他文献
共轭二烯烃橡胶一般为固体状的线性高聚物,通常需要将其切胶、破胶,再经过塑炼、加入配合剂混炼,最后交联成型后才能得到橡胶制品。这些过程耗时耗能,难以实现加工工艺的自动化和连续化。此外,大部分共轭二烯烃橡胶缺少功能性基团,往往只能借助碳碳双键的“硫化”将其制成网络状的聚合物,由此制得的橡胶制品一般不能回收再利用。低分子量液体橡胶的出现为橡胶行业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方向。其在加入配合剂后仍具有良好的流动
学位
能源和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严峻挑战,发展以利用太阳能光解水制氢为基础的氢能源系统,对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CdS基光催化剂因其电荷分离效率低、表面活性位点有限以及稳定性差等问题,限制了它在光解水制氢中的应用。近来,低维半导体材料由于量子尺寸效应和表面效应的影响,展现出优异的光学性能、电子性能以及化学性能,引起了光催化领域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本文以CdS基光催化剂为基础,选择低维材料
学位
电化学能源存储由于其所需的电能可以直接从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中转化获取,可以实现不同类型清洁能源的直接转化,因此在近年来获得了国际国内产业界以及学术界广泛的关注。电化学能源存储在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我国“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其中锂电池与电化学CO2转化便是具有代表性的电化学能源存储与转化方式。本文将围绕不同类型的表界面调控手段,针对电化学能源存
学位
低碳炔烃/烯烃的分离在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基于液/固分离介质的吸收/吸附分离技术有望成为更绿色、经济的分离方法,其关键在于高效分离介质的开发。离子型材料富含带电荷的功能位点且结构和性质可设计性强,具备特异性识别炔/烯烃分子之间微小性质差异的潜力,有望作为高效分离介质应用于炔/烯烃的吸收/吸附分离过程。在此,本文设计并制备了系列新型离子型材料,包括强氢键碱性的离子液体和具有独特双孔道结构及限域空间内
学位
为了应对世界范围内的能量与环境污染的挑战,如清洁能源转化、氨气生产和污染物减排等,必然需要开发具有高综合性能的先进系统。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电化学法在替代昂贵的Haber-Bosch法和传统的废水处理法生产NH3和去除水中污染物方面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其性能与电极的性质密切相关。除了电极材料的选择和组分的优化外,基于精确纳米结构进行的材料制备对其性能也有显著的影响。在过去的十年中,人们做出了大量的
学位
氨基酸/短肽小分子绿色安全、灵活可调、功能多样、廉价易得等优点使其在分子自组装领域获得了极高的关注度。通过合理设计分子结构以及给予特定的动力学刺激,氨基酸/短肽小分子可以组装成具有特异形态和不同功能的纳米材料。这些基于氨基酸/短肽自组装的纳米材料制备工艺简单、比表面积大、生物相容性良好、生物活性高,这些独特的优势是传统无机纳米材料无法比拟的。随着电活性组织工程、新一代荧光成像以及无损光学医疗等新兴
学位
研究和开发高效低耗的充填材料和技术,是实现绿色矿山的重要途径之一,可有效缓解矿产资源开采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环境问题,成为了采矿行业的重要研究课题。为了减少成本、改善工艺、提高资源利用率、保护远景资源和自然环境,本文提出了新型纤维增强泡沫尾矿充填材料,以某金矿尾矿为原料,在充填料浆混合物中引入预制的稳定空气泡沫,使料浆固结后形成蜂窝状结构的充填材料。选用剑麻纤维、玄武岩纤维和纤维素纤维三种性能不同和形
学位
表面活性剂的应用十分广泛。由于人类与其频繁且密切的接触,其安全性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研究者已采取多种方法研究表面活性剂对细胞的作用,但始终无法直接观察表面活性剂分子对细胞的作用,只能通过一些间接手段推测其作用机制。为此,本文设计并合成多种荧光表面活性剂,利用其在荧光显微镜下可直接观察的优势,就表面活性剂对细胞的作用机制展开研究,并阐明其与表面活性相关的细胞毒性机理。首先,本文设计并合成了
学位
二维共价有机框架(Two-dimensional Covalent Organic Frameworks,2D COFs)材料是一种由共价键连接的晶态多孔聚合物材料,具有密度小、孔隙率高、孔道规整及可功能化等优点,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类膜材料。理想的2D COFs分离膜是具有孔道取向性的层状结构,但是因COFs的晶体本性,其成膜时的成核生长过程难以控制,常规方法制备的多是取向杂乱的多晶膜,且存在晶
学位
广泛存在于石油化工、煤炭转化、冶金、食品加工以及制造业等领域中的酚类污染物,毒性高、难降解且具积累性,不仅会造成严重污染,还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其中苯酚(PN)、硝基酚(NP)等原生质毒物对人体会产生直接毒害,是我国《水中优先污染物黑名单》中的重点控制对象。饮用水卫生国家标准和地表水环境质量国家标准中规定饮用水和各类地表水中挥发酚类(以苯酚计)的下限在0.002 mg L-1到0.1 mg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