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内的形式主义指的是伴随着中国共产党产生、发展并逐步走向成熟的一种上下反对但又屡禁不止的现象。形式主义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式主义主要和主观主义及教条主义(也就是本本主义)联系在一起;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形式主义与浮夸风相互影响,在大跃进与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给国民经济造成了难以估计的伤害;改革开放阶段,形式主义依附于官僚主义,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进程。中国共产党人对形式主义一直予以高度的关注和积极地批判,其中毛泽东与邓小平对形式主义的批判比较有代表性,梳理和分析他们关于形式主义的表现、产生原因、危害及治理方式的理论观点,能够使我们更清楚地认清形式主义的问题,更有效地克服形式主义。毛泽东对形式主义的批判主要是要解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内存在的思想路线问题——夸大个别结论、神话俄国经验、借助组织手段强行贯彻的形式主义。这种形式主义(在当时被称为本本主义或教条主义)导致党内出现诸多错误,其中尤以瞿秋白、李立三、王明为代表的三次“左”倾错误最为严重,对革命事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使中国共产党人不得不认真反思挫折和失败的原因。毛泽东一方面从客观层面出发,认为当时党还处于幼年阶段,在开展武装斗争等方面还缺少足够的经验。另一方面,毛泽东从思想路线的高度对形式主义展开批判,分析了形式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在于:一是没有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关于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基本原理;二是没有正确把握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相统一的科学理论。毛泽东认为克服形式主义要从领导干部自身的思想改造出发,具体方法包括:一是加强思想建设,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二是倡导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法,同时结合群众路线展开工作。邓小平对形式主义的批判主要从思想和制度两个层面展开。在思想方面,邓小平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强调解放思想,注重结合新的实际情况,利用新的观点和思想审视马克思主义,冲破了教条主义的束缚。“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中国共产党面临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应该如何反思、总结以“文化大革命”为集中表现的“左”倾错误;二是应该如何领导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走出一条健康发展之路。邓小平实现了两个方面的突破,一是突破了“两个凡是”的教条,解除了个人崇拜的思想禁锢;二是突破了对社会主义传统模式的迷信,提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1,从社会主义本质层面揭示了社会主义各种制度、特征的内在联系,指出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和根本任务,以及社会主义的主要功能和基本价值,从根本上廓清了长期以来拘泥于形式的社会主义理念而忽略社会主义本质的教条主义观念。在政治制度层面,邓小平认为必须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样才能为消除形式主义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的提供了巨大动力。毛泽东和邓小平对形式主义的批判一方面存在着共同的特点,他们都准确把握了时代的脉搏,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另一方面,由于所面对的问题不同,他们对形式主义的批判又存在着不同之处:毛泽东主要从思路路线上对形式主义进行批判,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通过开展调查研究和联系群众的工作方法加以落实;邓小平除了强调思想解放外,更从制度和体制层面出发,强调必须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以从根本上克服形式主义。从毛泽东和邓小平对形式主义的批判可以看出,形式主义在不同时期往往会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因而反对形式主义也必须始终与时俱进,但他们所提出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群众路线、开展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法、加强制度建设等思想仍然是我们今天克服形式主义的根本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