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胃肠道间质瘤是最常见的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在过去的十几年,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认识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它被定义了多种名称,资料表明,大多数的胃肠道间质瘤发生于胃(60~70%)。本研究探讨胃间质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组织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特点及影响预后的因素。 方法:用CD117、CD34、SMA、S-100、ki67五种抗体,通过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对原诊断为胃平滑肌瘤、胃平滑肌肉瘤及胃间质瘤的病例进行研究,确诊99例胃间质瘤,并结合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对其生物学行为进行分析。 结果:本组胃间质瘤共99例,年龄12~77岁(平均55.8岁),男性59例,女性40例,发生于胃底29例,胃体62例,胃窦8例。最常见症状为腹部肿块、腹部胀痛、不适及消化道出血。大体上肿瘤较易出现出血、坏死、囊性变等继发性改变。镜下观察,梭形细胞型64例,上皮样细胞型17例,混合型18例,呈交叉束状、弥漫片状、栅栏状、旋涡状、小巢状、器官状及假菊形团样排列,瘤细胞胞质空亮,淡伊红,轻至中度嗜伊红及略嗜碱,核梭形、卵圆、圆形或镰状。CD117和CD34多为弥漫强阳性,阳性率分别为90.9%、74.7%、SMA、S-100呈片状或局灶阳性,阳性率分别为15.2%、5.1%,ki67标记阳性率为5.1%。99例胃间质瘤中,潜在恶性52例,恶性47例,潜在恶性组获访19例,17例健在;恶性组获访41例,15例生存。平均随访期为5年,各组之间瘤体直径大于5 cm,核分裂像大于5/50HPF,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单因素分析瘤体大小,恶性程度,核分裂像,完整切除均与生存率有关。多因素分析只有完整切除为决定生存率有意义指标。 结论:胃间质瘤好发于中老年人,男女发病大致相等,肿瘤细胞形态多变,排列结构多样,免疫组织化学特征为CD117、CD34阳性,SMA、S-100可呈片状或局灶阳性,瘤体直径大于5 cm,核分裂像大于5/50HPF可作为恶性参考指标。单因素分析瘤体大小,恶性程度,核分裂像,完整切除均与生存率有关。多因天津医科大学硕】泪于究生学位论文素分析只有完整切除为决定生存率有意义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