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利用显微外科技术,以侧侧吻合方式,吻合颈总动脉-颈外静脉的方法建立兔颈动静脉瘘模型,观察影像学和病理学变化,探讨其作为模拟硬脑膜动静脉瘘介入治疗模型的可行性。方法:【第一部分】将30只体重2.0-2.5kg的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三组:(1)对照组10只新西兰兔,解剖分离兔左侧颈总动脉和颈外静脉,不吻合并缝合伤口;(2)实验Ⅰ、Ⅱ组各10只新西兰兔,用侧侧吻合方式吻合兔左侧颈总动脉和颈外静脉;在模型制作过程中,用游标卡尺测量三组动物的颈外静脉血管直径;对照组在模型建立成功后的4周,实验Ⅰ、Ⅱ组分别于术后2周及4周,作DSA观察,然后测量其各自的颈外静脉血管直径变化。【第二部分】将第一部分随机分成的对照组及实验Ⅰ、Ⅱ组动物模型在DSA检查后处死,分别取正常对照组的左侧颈外静脉以及实验Ⅰ、Ⅱ组动静脉瘘吻合部位的近端颈外静脉,做TGF-β1及VEGF的免疫组化染色及HE染色,观察其病理变化。结果:【第一部分】两实验组模型均一次性吻合成功,术后早期出现厌食、精神萎靡、行走不稳、体重减轻,晚期厌食消失、精神好转、但体重增长较慢;在模型制作过程中,以及术后2周和4周测量三组动物模型的颈外静脉血管直径,结果显示术后实验Ⅱ组动物血管直径平均值大于实验Ⅰ组动物血管直径平均值,且二者平均值均远大于对照组动物血管直径平均值(P<0.01);术后血管造影显示实验Ⅰ组1只、实验Ⅱ组2只模型吻合口栓塞,其它模型的瘘口通畅,颈总动脉、颈外静脉均显影清楚,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颈外静脉扩张、增粗,产生“盗血”现象。【第二部分】 HE染色显示两个实验组的颈外静脉内膜、中膜及外膜三层均增厚,但以内膜增厚显著,测量内膜厚度显示实验Ⅱ组大于实验Ⅰ组,且二者远大于对照组(P<0.01);免疫组化染色显示VEGF在2周时有轻度表达,对照组及4周时VEGF无或弱阳性表达,统计学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见TGF-β1阴性表达,而两实验组在2周及4周时则持续阳性表达,测量阳性表达面积显示:4周>2周,统计学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本实验采用侧侧吻合方式,显微吻合兔颈总动脉和颈外静脉建立动静脉瘘模型,该模型具有造模时间短、花费少、易于介入操作、良好的稳定性以及可重复性,是一种可行的模拟硬脑膜动静脉瘘的介入模型,能将其用于介入治疗方面的研究;持续的静脉高压下血管内膜显著增生肥厚,TGF-β1的高表达在其中起关键作用,VEGF与内膜增生无直接关系,但在早期参与内皮细胞损伤的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