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杏褪绿卷叶病(Apricot chlorotic leafroll, ACLR)是我国新近发现的一种植原体病害。为了更好地防治该病害,本研究分别从发病植株的田间调查、病原体的显微检测以及分子检测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取得了如下结果:(1)田间观测表明,发病株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的日平均值均低于正常株,而蒸腾速率则高于正常株,但经分析,各指标在正常株与发病株之间差异不显著。光响应曲线表明发病株光饱和点要远远高于正常株(1120μmol·m-2·s-1)。发病植株的叶绿素含量、叶面积、叶片含水量等各项指标均低于正常植株。解剖学研究表明,发病植株的叶片厚度和栅栏组织的厚度极显著性低于正常植株,发病植株的叶片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2)超微结构观测结果表明,植原体主要分布在病株的筛管细胞及其周围,在伴胞中亦发现植原体的存在。植原体大多呈现不规则的球形、椭球形以及纺锤形等,均无细胞壁,直径约100-1000nm,大小差异较大。有的植原体单体散布在筛管细胞及伴胞中,有的有数个小菌体聚集在一起,外有单位膜包被,形成一个大菌体,另外还观察到了植原体的解体现象。经DAPI染色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病株内呈现荧光的范围,在叶中脉韧皮部周围有特异的荧光区域,呈现云片状或团状,周围散落不规则荧光点,与超微结构检测的植原体的存在位置相符。(3)利用植原体通用引物P1/P7对新疆呈现褪绿卷叶症状的杏树总DNA样品进行PCR扩增,用R16mF2/R16mR1引物对进行巢式PCR扩增并测序,对引起新疆杏褪绿卷叶病的病原进行了分子检测。结果表明,经首轮PCR扩增,采自新疆的褪绿卷叶杏树样品并未扩增出目的片段;经巢式PCR扩增,新疆杏褪绿卷叶样品扩增出长1362bp的片段,经BLAST比对,为植原体16S rDNA基因片段,与引起枣疯病植原体的同源性最高,为99%以上。对所获得片段进行聚类分析及计算机模拟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将其归入植原体16SrⅤ-B组。本研究首次从分子水平确定了引起新疆杏褪绿卷叶病症状的病原为植原体,并初步明确了其分类地位,为该病害的流行病学研究和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