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尝试把卡夫卡的所有小说看作一个整体的文本,主要研究以下三个问题:1.卡夫卡的小说存在哪些误解叙事?2.小说的误解是如何发生的?3.小说的误解叙事与主题有怎样的关系?为了更好地回答以上的问题,本文借鉴了经典叙事学的相关理论,从三个方面对卡夫卡的小说进行分析。 第一章主要从卡夫卡小说的故事层讨论误解叙事的产生与结果,即误解与人物、情境和情节的关系。主人公误解其他人,且多处于事发现场,这种误解导致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尝试把卡夫卡的所有小说看作一个整体的文本,主要研究以下三个问题:1.卡夫卡的小说存在哪些误解叙事?2.小说的误解是如何发生的?3.小说的误解叙事与主题有怎样的关系?为了更好地回答以上的问题,本文借鉴了经典叙事学的相关理论,从三个方面对卡夫卡的小说进行分析。
第一章主要从卡夫卡小说的故事层讨论误解叙事的产生与结果,即误解与人物、情境和情节的关系。主人公误解其他人,且多处于事发现场,这种误解导致主人的行动变得徒劳;他人也会误解主人公,且前者多与事发现场保持一定距离,这种误解会导致主人公的命运发生改变;其他人之间也会互相误解,且产生误解一方多不在事发现场,这种误解会导致被误解一方命运发生改变,甚至波及主人公的命运。
第二章主要从卡夫卡小说的叙述层探讨误解产生的原因和判定的依据,即分析小说是如何安排使得作品中的人物产生误解的,又是如何安排使得读者知道事实的。人物产生误解的原因是由于人物的视角和图式的同化;读者判定人物存在误解则是依据作品中的多重话语。
第三章主要是分别探求误解在故事层和叙述者的主题,最终归纳得出卡夫卡借书写误解来揭示现代人的全面异化现象。一方面,卡夫卡小说故事层的主题是个体都是孤独的和无力的,以及反映了人与人之间陌生而僵化的关系。另一方面,叙述层的主题则表达了真相是无法获得的,得到的所谓真相实际上是不可靠的。因此人们永远无法认识世界,也无法认识自己。通过整合这两方面的主题以及借鉴卡夫卡的相关经历,可以发现卡夫卡意图借书写误解来揭示现代人的全面异化现象。
其他文献
清末全椒文人薛时雨继承了全椒薛氏“耕读传家”的传统,出山后不仅在晚清政治、教育界占有一席之地,在诗词文的创作方面也取得了不少成就。目前学界对于薛时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书院教育与《藤香馆词》两方面,对于薛时雨的思想、家族、诗歌、八股文等的研究还较为薄弱。本文试图立足于文本,结合薛时雨的人生经历以及晚清时代背景,对薛时雨及其作品进行系统的探究,并发掘其中所蕴含的文学价值。 绪论介绍课题来源、目的和目前
吴鼒是清代乾嘉时期著名的学者,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文,主要收录在《吴学士诗集》《吴学士文集》和《百萼红词》中,此外,吴鼒编选的骈文选本《八家四六文钞》成为乾嘉时期著名的骈文选本。 吴鼒父亲早逝,二十一岁后从学于母舅汪朝绣与表哥汪履基,吴鼒经学得汪朝绣真传,而四六及选学受教于汪履基。鼒尝从朱筠、曾燠等人游学,遍游山水名胜,结交师友。嘉庆己未成进士,选庶吉士。后得体仁阁大学士朱珪器重,名震朝野。吴鼒交
屈大均是清初岭南著名的遗民学者,与梁佩兰、陈恭尹齐名,称“岭南三大家”。屈大均诗作数量庞大,存诗足有6000余首,在当时诗坛享有盛誉。而词仅存373首,虽然在数量远不及诗,却也卓有成就,但是,目前学术界对屈大均词的研究成果相对薄弱,现有研究虽然对屈大均的词学观、词集的流传、词的内容及艺术特色等方面均有论及,但多流于浅泛,缺乏整体性的观照。事实上,屈大均词蕴含着丰富的时代内容,艺术风貌也别具一格,所
本篇论文将以薛嵎及其诗歌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将从薛嵎的生平家世、诗歌主题、诗学渊源与审美情趣及诗歌艺术特色四个方面展开探讨。 绪论部分主要介绍薛嵎诗歌的研究意义以及薛嵎诗歌的研究现状。 第一章主要介绍薛嵎的生平及家世。本章先从其个人生平入手,对他的生卒年略作考据,并结合其生活的时代背景进行阐述。接着挖掘薛嵎的家族家世背景,揭示此背景对他的影响。最后,根据诗文史料梳理其交游情况。 第二章主要研究
刘驾是晚唐现实主义的代表诗人之一,他一反晚唐绮靡诗风的习气,与同时代的曹邺、于濆、聂夷中等人形成了晚唐诗坛中具有现实主义诗歌创作倾向的群体。与同时代的其他诗人一样,刘驾经历了晚唐社会的衰微,感受着晚唐动荡不安的社会。就其诗歌创作倾向来讲,刘驾多创作五言古诗,通过诗歌创作来针砭时弊,反映社会现实问题,保持着一份对于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但是,诗人的文献资料记载较少,所存的诗歌也不多,本文在整理相关文
汉代铜镜是中国铜镜发展史中的关键一环,发挥承前启后的独特作用,于方寸之间彰显汉代博大的文化内涵。两汉铭文镜承载纹饰之美与镜铭之巧,具有特殊的审美功能与文化价值。本文在借鉴前人的研究基础上,从汉代镜铭文的形式、主题、体式三个方面对镜铭演变特点进行梳理,试分析两汉镜铭发展呈现差异的原因,并将汉代镜铭文与汉代文学进行对比,尤其关注镜铭与汉代诗歌、汉赋、器物铭的比较,考察汉代文学发展全貌。 第一章概括与
怀古是中国古代文学一个由来已久的主题,在中晚唐诗坛上怀古咏史的创作达到空前繁荣景象。明末清初之际怀古咏史诗词因能寄托故国黍离之感被文人反复题咏,余怀、余宾硕父子不仅以明遗民身份自居,同时也是怀古咏史诗创作的佼佼者。本文对清初余怀、余宾硕的怀古咏史诗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结合鼎革之际的文人心态和社会背景,探讨其各自风格的成因,更好地把握清初政治文化背景。 第一章余怀生平及怀古诗创作。简要概括了余怀一
我们发现格林布拉特所写莎士比亚新传《俗世威尔》可以印证他的文学观念,这个传记像是一部大型的文学评论,值得研究,因此本研究将《俗世威尔》与格林布拉特的文化诗学观念结合起来解读,以求加深对文化诗学观念的理解。本文在了解文化诗学的文学批评的特点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俗世威尔》如何体现文化诗学的观念,分析其传记与文学批评融合的写法。由此,阐释其新意和学术价值,为我们自己的文学批评提供一些有益的启发。 第一
故宫博物院珍藏的清代宫中档光绪朝奏折,其内容既有丰富的地方实状报导,又含有一些当时地方上的实况。珍藏的奏折种类之丰富可以说是无所不包,是目前已整理出版的关于光绪朝奏折研究中最为全面、细致的文献汇编。对于研究清史来说,不啻为一大宝藏,价值之高不言而喻。 本文以二十六卷《宫中档光绪朝奏折》为研究对象,采用穷尽式调查和客观描写相结合、共时描写和历时比较相结合等方法对《宫中档光绪朝奏折》中的词语进行研究
方一夔,又名方夔,字时佐,号知非子,宋末元初人。他曾心怀壮志,却仕途多舛,之后归乡授徒讲学。值得关注的是,方一夔创作了四百八十余首诗作。这些诗作题材丰富、独具特色,收录于《富山遗稿》中。本论文以方一夔及其诗歌创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重点考察方一夔家族先祖、学识渊源、交游等个人情况以及他的诗歌题材、诗歌艺术特色,以期更全面地了解方一夔及其诗歌创作,发掘其在古代文学史中的意义。 绪论部分主要介绍课题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