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单单是一种语言修辞的手段,更是思维、经验和行为的方式。通过隐喻的方式形成的能够表达不同于或违反字面意义的词语就是隐喻词汇。汉语中,一些自然现象或物质常常被作为源域而产生一系列的自然类隐喻词汇。本文拟以认知隐喻理论为指导,对对外汉语教材中的自然类隐喻词汇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影响汉语自然类隐喻词汇形成的各种因素,并提出相关的教学建议,以期对对外汉语中此类词汇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作用。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首先阐述了隐喻理论的发展情况和隐喻词汇的含义,其次,论述了隐喻机制对词义的影响,然后介绍了本文的选题缘由和研究现状,最后对本文的研究对象、语料来源和研究方法等进行了简要说明。第二部分主要对对外汉语教材《汉语·纵横》中的自然类隐喻词汇进行了统计分析,指出自然类隐喻词汇在汉语学习的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分布特点:①自然类隐喻词汇的数量随着汉语学习水平的提高而相应地增多。②教材中自然类隐喻词汇的表现形式主要有词和成语两种,惯用语和歇后语的形式较少。③教材中的自然类隐喻词汇涉及到得语义场主要有天体、气象、地理地貌和“五行”范畴的自然物质等四种类型。了解和研究这些特点有利于我们采取更加合理有效的方式进行教学。第三部分主要探讨了影响汉语中的自然类隐喻词汇形成的各种因素。指出该类词汇的形成与汉民族的地理环境、社会文化、民族心理等因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中国古代传统的哲学思想,特殊的地理环境,特有的历史文学因素和以佛教和道教为主的宗教文化因素对汉语自然类隐喻词汇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尤为显著地影响。第四部分以前三章为基础,以认知隐喻理论为指导,针对教材中自然类隐喻词汇的分布特点和形成因素,对对外汉语自然类隐喻词汇的教学提出相关的建议。指出该类词汇的教学应遵循三个原则,即基于留学生母语与目的语之间的隐喻共性进行教学的原则,对比留学生母语与目的语之间的差异性进行教学的原则和通过隐喻词汇的词义网络性进行教学的原则。同时还指出对于此类词汇的教学,在汉语学习的不同阶段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进行分阶段,有步骤、循序渐进的词汇教学。最后,结语部分对整篇文章内容进行简要总结,指出本文对对外汉语自然类隐喻词汇的分析和教学策略的建议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有待进行更加深入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