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俗文化是区分各少数民族的重要标志,民俗文化的内涵和意义的不同,体现了各少数民族对事物的不同认知和看法,具有民族代表性。它体现在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婚丧、礼俗、节庆等各种具体事务中,可以说了解了一个民族的民俗文化就了解了这个民族的文化特性。本文以京族聚居的广西西南边陲小镇江平镇的(氵万)尾村为调查对象,详细论述了京族以渔捞习俗为核心的民俗文化的内涵和表现形式。特别是选取了沥尾村从民国时期至今的渔捞习俗的演变过程为调查对象,分析了京族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外因和内在的影响而发生的变化。文中还论述了沥尾京族渔捞习俗与其他地区及少数民族渔捞习俗的关联和区别,论述了京族渔捞习俗保护工作的现状和问题,探讨了保护和传承京族渔捞习俗的重要意义,提出了保持京族传统文化原生态的思路和方法。本文在文献资料和田野调查基础上,详细论述了(氵万)尾京族渔捞习俗的内涵和意义,并梳理了(氵万)尾京族渔捞习俗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主要从表现形式、变化发展入手,综合运用历史文献法、文化变迁理论,以及比较研究和参与观察的方法,并结合民俗学、人类学的相关知识,对(氵万)尾京族渔捞习俗的发展和变迁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比较研究。通过资料的整理和分析,归纳出京族渔捞习俗的内涵、内容特征、变化模式、变迁缘由等,探讨当前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民俗文化面临的各种问题,以及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本文的写作,力求在文献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丰富的民俗资料,结合通过田野调查获得的第一手资料,与文献资料相互对比、分析,总结出有益于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相关对策和方法。论文主要包括导言、正文和结论三大部分。导言部分交待了选题的来源、目的和意义、与选题相关的前人研究概况及研究对象、方法等问题。正文分六个部分论述。第一部分是(氵万)尾村京族的基本概况。第二节概括了(氵万)尾村渔业生产发展的历史和现状。第三节至第五节以(氵万)尾村作为调查对象,将(氵万)尾京族渔捞习俗的表现形式和演变过程按时间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民国时期、1949年到20世纪70年代末、20世纪80年代至今,对(氵万)尾京族的渔捞习俗从生产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以及语言民俗各个方面进行考察和论证。以实地调查资料和文献材料为基础,呈现了沥尾京族渔捞习俗在不同时期的特点,展现出京族渔捞习俗的发展与演变过程。第六节探讨沥尾京族渔捞习俗演变的趋势,以实例分析了(氵万)尾京族渔捞习俗变化的内外部原因。第七节将(氵万)尾京族渔捞习俗的特征与表现形式和其他地区、其他民族的渔捞习俗进行对比分析,显现沥尾京族渔捞习俗的独特性,寻找保护与发展(氵万)尾京族渔捞习俗的内因。第八节分析总结了(氵万)尾京族渔捞习俗独特的文化蕴涵和保护与传承的相关问题,探讨了京族渔捞习俗传承和保护的意义和相应对策。本文作者认为,沥尾京族渔捞习俗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是围绕渔捞生产和生活发展而来的一种特殊的民俗文化。沥尾京族的海洋生存方式和海神宗教信仰是(氵万)尾京族渔捞习俗的主要特征,在解放以来由于受到内部和外来的影响,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通过研究我们发现,(氵万)尾京族渔捞习俗的表现形式和文化内涵都与当时的生产生活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和演变缘由。本文以广西东兴(氵万)尾村京族的渔捞民俗活动为视点,通过探讨(氵万)尾京族渔捞习俗的内涵,归纳总结出京族渔捞习俗的核心和特点,结合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原则和方法,寻找保护和传承京族渔捞习俗的具体方式和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