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岛敦(1909年~1942年)是日本近代作家。传自父族的汉学修养和自身具备的西方知性使他的作品获得了很高的评价。在不到一年的职业作家生涯里,中岛敦写出了不少流传后世的优秀作品。代表作《山月记》、《李陵》、《弟子》、《名人传》等都是在中国古典文学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思考和理解而创作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不是单纯的“翻案小说”,而是包含作者情感、体现作者主题思想的再创作。中岛敦的作品拥有着丰富的现实意义,容易引起人们共鸣。中岛敦进行文学创作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使“战争文学”和“国策文学”大行其道,给当时的日本文坛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尽管如此,身为作家的中岛敦并没有迎合时事,而是选择了直面战争的残酷与严峻,思考人类的“命运”,探索自己的生存方式,寻求救赎“自我”的道路。略显“另类”的中岛敦,像在漆黑的夜空中散发光亮的星星,照耀着黑暗的日本近代文坛。中岛敦借由中国古典小说,进行着对自我救赎的探索。本论文通过分析取材于中国古典传奇的《我的西游记》及《弟子》两部作品,从思索和行动两方面,试着追溯并阐明中岛文学中的自我拯救之路。本论文由四章构成。序言:阐述本论文的研究动机、视角及目的,简述国内外有关中岛敦文学的相关研究。第一章:简述中岛敦的一生,结合作家所处的社会环境,论述中岛敦文学主题的形成过程。并引出中岛文学中自我救济的两条道路——思索和行动,介绍其作品的代表性人物——悟净和子路。第二章:通过概括《悟净出世》中悟净的“苦恼”、“遍历”及“救济”,分析作为思索者的悟净形象,思考在自我救赎中思索之路的意义及局限性,并阐释《悟净欢异》中作者对行动者的憧憬之情。第三章:分析《弟子》的主人公、行动者子路的形象及其成长过程,探究纯粹的行动者获得救赎的可能,思考自我救赎中行动之路的局限性。第四章:总结两部作品的主人公——悟净和子路之间的共通性,即对“自我”的执着。并概括作为救赎者的三藏法师和孔子的共通点,分析执着于“自我”的人获得救赎的可能性,阐明中岛敦对自我救赎的探求之路。总结:概括本文观点,并明确今后的研究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