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以及现代经济体系的构建,人工智能地位上升,技术技能更新迭代加快,促进了产业的转型升级,同时也促成了共享经济的炙手可热,从外部推动了高职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实训基地作为培养学生技术技能的主要实践平台,也由原来的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逐渐升级为基于新技术、新技能的开放性公共技能实训基地,并向区域、行业及同类高职院校开放,导致基地功能增多,利益相关者增加,带来了诸多利益相关者如何共享基地的问题,若处理不当,则会影响到基地多功能的实现,危及多方共享的基础。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运行与共享机制,促进农业高职院校开放性公共技能实训基地平稳、有序、高效运行,为基地良性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不仅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对培养大批创新创业能力强的农业技术技能人才,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也具有重要意义。运行与共享机制处于基地功能定位、运行与管理金字塔的顶端,其构建的目的重在保障基地顺利实现其功能,增强其开放性及共享性的基础。当前,高职院校开放性公共技能实训基地作为新形态,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虽然在基础设施建设、组织机构建设、运行机制建设及功能发挥等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因为政策支持不到位、自身管理难度大等内外部的原因,存在着社会化功能不健全、软实力不强、运行与共享机制不健全等突出问题,导致基地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经常出现多功能之间相互掣肘、利益主体之间产生纠纷等现象。鉴于基地本身的教育属性及其开放性、公共性、共享性,又具有创新创业功能,紧扣投资主体对人才培养、新技术等方面的共享需求,运用职业教育、教育成本分摊、公共产品、共享经济、创新创业等相关理论,采用实证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研究方法,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对症下药,从政策支持、高标准建设、提升软实力、建立合作运行与共享机制、构建共享模式等维度探寻基地运行与共享机制构建或优化的对策。研究结论表明,通过基地多功能之间的同频共振,满足政行校企等多方参与主体之间的共享需求,从而扩大基地的开放程度,促进基地的良性发展,增强基地在农业高职院校发展、行业及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为“三农”培养高技能人才,达到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