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在无偿献血者血液筛查中开展核酸检测(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technique, NAT)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减少输血传播疾病残余风险,为国家卫生行政部门制订血液筛查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模拟实际采血流程,设计不同的保存时间、保存温度和溶血程度等样本保存条件,观察以上因素对NAT检测灵敏度的影响,评估在现行常规采血流程条件下开展献血者血液NAT检测的可行性。同时,对常规ELISA检测合格的献血者血液以NAT技术进行HBV DNA, HCV RNA, HIV RNA检测;对NAT检测阳性的样本,分别进行核酸定量和电化学发光乙肝“两对半”检测,帮助分析判定样本的HBV、HC、HIV感染状态,评价东莞市中心血站现行血液筛查策略的残余风险,评估开展NAT检测的必要性。结果在40018位ELISA(-)无偿献血者中作NAT定性检测检出31例阳性样本,阳性率为0.07%。除5例因样本量不够未做进一步的核酸定量检测外,其余26例均进一步做了核酸定量检测,其中有17例确定为HBV核酸反应阳性、9例HBV核酸反应阴性,26例核酸定量检测均为HCV、HIV阴性。残余风险为1/2354~1/1291,NAT实验特异性99.97%。血浆样本在4℃保存不超过72小时,对检测灵敏度无明显影响,而中度和重度溶血样本出现假阴性结果,因此,溶血样本不适合作NAT检测。结论在现行筛查策略下,输血传播疾病特别是输血传播HBV残余风险大。为减少输血传播疾病残余风险,对献血者血液开展NAT检测是必要和可行的。呼吁条件成熟的血液中心或血站尽快开展献血者血液NAT检测,为我国卫生行政部门制定血液筛查策略提供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