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佛教的传播是与佛经的翻译同步的。佛典汉译自东汉安世高始,至唐贞元后式微,中国共翻译佛教经典5700余卷,其中有不少属於同经异译。同经异译即同一部佛经的不同汉文译本,这些不同译本为我们进行文化、文献、语言等各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源。我国同经异译研究开端较早,但至今不算成熟。古代学僧主要通过校勘异译经来疏通经意,同经异译的研究仅限於佛学研究的领域内。梁启超开始将同经异译研究引入译学领域,王文颜开始了对同经异译的系统研究,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则集中于语言学和汉语史领域,文献学和翻译学角度的研究较少,且集中于般若部类。
《华严经》是佛法的总纲,而《十地品》又是其核心部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目前学界对它的研究却比较有限,更没有专门针对其异译本的比较研究。《十地品》有自西晋至唐的五个译本,时间跨度大,且译者均为名僧,是进行同经异译比较研究的理想对象。本文将从出经情况、文本比较、理论阐释三个方面对其进行比较研究,以期为同经异译研究提供一个般若部类之外的个案研究的示例。研究的角度则主要是文献学和翻译学的。
本文结论认为,《十地品》及其异译本在文质等多方面体现出了不同特徵,这些不同与我国译论建设密切相关,是时代风尚的体现,同时也与个人主张的不同紧密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