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二十世纪30年代的中国诗坛,戴望舒的诗歌无疑是一朵耀眼的奇葩。他用自由而精致的形式,朴素而精炼的手法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用浓郁的诗情开辟通往读者心灵的诗的道路。而这一成就的取得,归根结蒂于他对中国传统诗歌的接受,但这种接受不是被动的,单项的,而是既有继承也有超越。本文从这一诗歌现实出发,深入探寻在中西方诗艺的影响下,戴望舒诗歌创作对古典诗歌的继承和超越。现代新诗发展到三十年代,由于白话诗日益成熟和格律诗形式的规范,使新诗在语言和体制上已经渐趋成熟。客观上为戴望舒创造新的诗歌品种,提供了契机。主观上,戴望舒是一个孜孜不懈追求的诗人,旅历西方,在多种思潮的熏陶和浸润下,体悟到了西方诗艺的精华,这使他具备了良好的欧洲文学素养,加上自身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因此诗人在中西方诗歌的借鉴和融合的过程中,找到了二者的结合点,创建了一种中国特色的现代诗歌,用无韵自由体诗歌抒写现代人的情感和生活。戴望舒从传统诗歌中汲取了丰富的艺术精华。他始终走着一条以诗歌的音乐性为中心,内在律和外在律渐趋交融的螺旋式上升的道路。传统诗歌中的感伤意象在他的笔下也充分展示,但已被他赋予了现代的诗情。他运用古典诗歌悠远的意境和含蓄的抒情手段,表现自己感伤而寂寞的情怀。不仅如此,戴望舒以吸收古典的诗歌精华为基础,融汇西方现代派诗歌的多种手法,放弃了音律,开始追求诗歌创作的散文化倾向。同时,散文化的手法使用,放宽了诗歌的内在节奏,使诗歌的情感得到更深刻的拓展,用感情的流动支撑起诗歌的框架。他沿用古典诗歌融情于景的写法,把诗歌情感隐藏在意象和物境中,通过意象泄露出自己的情思。在诗歌的抒情方式上,追求诗歌的内在韵律,不再像前期那样低吟浅唱着自己的悲哀,找到了一种隐显适中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也由当初的“主情”走向了“主知”的路线,完成了对传统的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