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需要共同体,我们需要认同。关于人类社会的解读,可以从共同体的视角出发。在中国社区建设过程中,我们的讨论多基于以居民委员会、街道管理委员会等层面推进社区建设,组织社区居民融入社区,促进居民社区认同,但成效并不十分明显,以街居体制为主要推动力的社区建设在今后的社区建设中将逐渐淡出。新时代的社区建设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主体融入,由政府、居民委员会工作人员“自上而下”开展社区建设以促进社区融入的模式将逐渐由多主体共同参与所取代,“社区重塑”已成为人们寻找社区认同,形成社区生活共同体的重中之重。因而,本论文着眼于共同体理论视野下,展开社区社会生活认同机制的研究,试图回答并提供社区建设中居民社区认同的多种形式与机制,努力塑造一个在个人追求完整的社区生活时,以互助合作共治的方式而生成的社区社会生活共同体的样本。在研究视角的确立上,本论文是对城市居民社区认同机制的研究,目的是在当今社区建设过程中社区认同理论与评价的基础上,探索城市新建住宅社区中居民社区认同的现实情境和方法体系。在研究内容上,论文以苏州工业园区社区建设中提出的“新邻里主义”为样本展开调查,研究突出社区认同中居民的主体性地位,侧重于对社区生活中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组织的关系、人与社区的关系的讨论,创新性的提出社区认同的四种机制:网络型共同体、功能型共同体、记忆型共同体和治理型共同体,以实现在社区建设中居民的主体参与格局,实现人与人、人与组织、人与社区的自然化关系,即社区社会生活共同体的建立。在研究方法上,将居民的“日常生活”作为研究的对象和落脚点,将居民社区参与的真实个案所构成的“日常生活结构”纳入论文研究的可视范围,得到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信息反馈,有助于社区认同机制的持续发展。面对当今中国社会结构转型、城市化发展加快等一系列问题,我们也应正视社区认同问题的复杂性,故本论文的研究所提出的个案经验并不一定能真正成为系统的、全面的方法体系,只能在对个案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诸如社区日常生活问题的可尝试的研究,提出从生活共同体所拥有的一种自然秩序,达到在社会治理上所追求的合作秩序。本论文也希望社区建设能真正从对居民生活负责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