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困境中概率感知对不同类型道德判断的影响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b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实生活中的许多道德困境都包含着极大的不确定性。研究发现,事实的(不)确定性不止是控制变量,可能还是解释道德困境问题的关键变量(Christensen&Gomila,2012)。
  本研究由人们对不确定性的表达方式——概率着手,聚焦于道德困境问题,试图从双方道德理论(theory of dyadic morality,TDM,Schein&Gray,2017)的角度重新解释道德困境中的道德判断问题:与将道德困境中的不同选择简单等同于认可功利主义或道义论推理方法的观点(Greene,Sommerville,Nystrom,Darley,&Cohen,2001;Haidt,2001)不同,TDM认为道德困境中的每一种道德选择都有可能激活伤害感知的三因素模板,令人感觉到道德错误,因此道德困境中的选择体现的是个体偏好而非道德水平。其次,研究表明,道德困境中的不同细节或原则会传达不同的可能性信息,人们不会全盘接受困境中规定的结果,而会根据自身经验产生不同的直觉性概率,这种概率估计很可能与过去对困境差异的解释产生了混淆(Ryazanov,Knutzen,Rickless,Christenfeld,&Nelkin,2018;Shou&Song,2017)。类比TDM的伤害感知(perceived harm)概念,可将这种直觉概率称之为概率感知(perceived probability),因其同为一种直觉上、连续性的感知。
  概率感知对道德判断的影响具有功利主义式思维的特点,即被试普遍存在一种追求负面结果最小化的倾向(Shou&Song,2015,2017)。同时,关于判断类型的研究表明,人们在进行道德判断时可能拥有理想性和现实性两种不同标准,它们来自不同的心理过程。比起道德性判断,适当性判断受到不确定性的影响更大(Kortenkamp&Moore,2014)。这说明概率感知可能对适当性类型的道德判断更加敏感,因为它们的心理过程更相似。
  综上所述,可以推测,人们在道德困境中既会因为感知到伤害而激活对道德违反的感知,又会进行无意识的推理计算,直觉性地避开最糟糕的结果,即存在一种远离伤害或使得伤害最小化的倾向。概率感知主要是影响道德判断的适当性而非道德性,它不同于伤害感知,却又在道德困境中塑造了人们的道德偏好。来自神经基础研究的证据表明,道德判断背后应该拥有更基础的一般性机制,这种机制类似于人类实现更基本的自我利益时的决策机制(Shenhav&Greene,2010),不仅涉及伤害感知,还应涉及认知推理。避害需要很可能就是道德判断的一般性机制,它是一种避免受到身体、心理和社会伤害的基本需要,是人类回避反应最初的演变源头(Murray,2008)。
  本研究运用3个实验,在Ryazanov等(2018)以及Shou和Song(2017)研究设计基础上,加入Kortenkamp和Moore(2014)的问题设计方法,通过考察概率感知与道德性和适当性判断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探究概率感知如何影响道德判断。实验1通过设置不同情境细节的材料,考察了不同困境情境中判断类型的差异和概率感知的差异,以及道德判断与概率感知的关系;实验2通过设置不同情境原则的材料,考察了不同困境类型下判断类型的差异与概率感知的差异,以及道德判断与概率感知的关系;实验3在实验2的基础上进一步考察了概率感知影响道德判断的机制,即不同情境原则之间产生的概率感知是否与伤害感知产生了混淆,概率感知对道德判断的影响是否与避害需要有关。研究得到如下结论:
  (1)不同的情境细节会导致不同的概率感知,从而影响道德困境中的道德判断。
  (2)不同的情境原则会导致不同的概率感知,从而影响道德困境中的道德判断。
  (3)比起道德性判断,适当性判断受概率感知的影响更大。
  (4)概率感知能够影响道德困境中的道德判断,是因为人们存在趋利避害的倾向,这种倾向与避害需要有关。
其他文献
西部大开发是党和政府在新世纪初所作出的伟大决策,具有重要意义。西部大开发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首要任务是搞好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环境建设是西部大开发的根本点和切入点。”怎样有效治理西部生态环境,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本文认为关键是:在西部大开发中发展生态消费,通过发展生’态消费,引导生态生产,改变传统的生产、消费方式,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从而促进西部地区的生态、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本文
随着新媒体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并且改变着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方式。这种变化更深的高校大学生的适应,新媒体环境影响了大学生活的信息获取渠道,同时也影响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人为关怀的研究有助于大学生应对新媒体的挑战,有助于大学生对新媒体的阵地占领,有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以人为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研究目的是不断提高人们的精神世界,由此来不
学位
国有企业是国之根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支柱,是我党执政的重要基础。现阶段,国有企业尤其是煤炭企业面临环境日益复杂,面临竞争日益激烈。国有煤炭企业要想在发展,特别是在竞争激烈的国内外环境中生存,并且立于不败之地,应该不断加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当前经济发展迅猛,在国有煤炭企业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企业发展提供保障,在经济工作开展中有着生命线特性,同时企业现代化管理也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支
学位
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网络信息碎片化亦应运而生。网络信息碎片化,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式、话语等方面带来了诸多的机遇和挑战。因此,深入探讨网络信息碎片化语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刻变化,对于加强和改进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本文主要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对网络信息碎片化进行概述。阐释碎片化和网络信
学位
学位
学位
本文针对我国实际情况,通过比较分析,加以论证,提出了优先权制度的立法构想,力图以此为优先权制度研究做出有益的探索.文章从四个方面对优先权制度进行论述:首先,从国内外优先权制度发展背景出发,提出了我国优先权制度所面临的问题;其次,阐述了优先权制度的概念和性质,从概念、特征、性质人手,并且分析比较了优先权与其他担保物权的关系,通过介绍优先权制度历史沿革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有关优先权制度的学说及立法例,包
金钱是人类经济活动的基础。与一般概念中的“金钱”不同,心理学研究中的“金钱”更多指个体认知结构中对于金钱的整体认识,而不是拥有财富的多少。在文学作品中,金钱一般会被描述成腐蚀人们道德感的恶魔。然而,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一观点过于简化了金钱与道德之间的复杂关系。有关金钱对心理和行为影响的讨论由来已久,有学者认为金钱能激发个体的激情和动力,人们渴望金钱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与满足;也有学者认为金钱
学位
亲社会行为是个体对他人、对社会有益的积极行为,这一行为反过来亦能够使个体更好的融入、适应社会。亲社会行为使社会关系更加和谐融洽,因此近年来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大学生作为建设国家,服务社会的储备人才,是未来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大学时期又是其人生观、价值观发展成熟的重要时期,了解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相关因素及其作用机制,能够为家庭、高校教育在促进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方面提供参考。以往的研究表明父母教养方
学位
助人行为指的是一个人自愿的无私地为他人提供帮助而不计较回报的道德行为。影响助人行为产生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人格是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目前,大部分研究对青少年的助人行为的研究主要是关于情境及个体因素的单独考察,二者对青少年助人行为的共同作用研究较少;在前人的研究中,缺少对人格与助人行为关系的调节变量的关注,特别是缺少对情境在人格与助人行为关系中所起的作用的关注;社会观点采择的不同类型对助人行为的影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