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代世界文学的殿堂中,伊萨克·迪内森(1885-1962)无疑是一位不可忽视的实力派作家。她曾两度成为诺贝尔奖的候选人,被誉为继安徒生、克尔凯郭尔之后丹麦最有世界影响力的作者。迪内森是一位饱尝人生苦痛的作家。创伤伴随着她的一生,浸透在她的作品中。迪内森以自己的创伤心理为原型,塑造了许多自我分裂、丧失身份的创伤受害者的形象。她的作品展现了人类遭受创伤后真实的心理状态。与此同时,迪内森的作品彰显了叙事治疗心理创伤的作用。正是通过讲述人生故事,作家及作品中的人物重新建构了自我,走出了创伤的阴影。本文以心理创伤,自我建构和叙事治疗为研究视角,借用叙事心理学理论解读迪内森的多部作品,剖析作家及其故事中人物的创伤症状,以及他们重建自我,自我疗伤的过程。本研究旨在揭示叙事的功用,努力为解决当下普遍存在的精神危机和身份困境提供可借鉴的范例。论文共六部分,除序言和结论外,主体为四章。首先,序言介绍了迪内森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国内外对其作品的研究现状,本文的研究视角和基本框架。第一章为本文的理论基础,即叙事心理学概述,并阐释了叙事自我和叙事治疗理论。第二章分析了作品中人物的创伤症状。创伤经历使他们失去了连贯、完整的自我认知,导致了自我分裂,呈现出创伤后的分离症状。作品中人物的精神困境和自我认同危机正是迪内森创伤心理的生动写照和再现。本章继而考察了迪内森的人生经历,探析作家创伤心理的缘起。第三章结合叙事心理学中叙事治疗理论探讨了人物与作家自我疗伤的方式。本文指出作品中的人物及作家本人分别以口头讲述和写自传的方式重新构建了自己的人生故事,从而重构自我,治愈了内心深处的创伤。第四章阐述了迪内森作品的故事性及她的“讲故事的哲学”,指出迪内森是叙事心理学理论的一位杰出的践行者,进一步揭示出迪内森作品的文学和理论价值以及对解决当代人的生存困境和精神危机的现实意义。最后作者对全文进行总结。本文认为叙事心理学能够恰当地揭示迪内森作品的思想内涵,很好地解读作家及其作品中的人物建构自我,治愈心理创伤的过程。叙事心理学理论可以为读者提供一个阐释此类文学作品的新方法。